大写在天地之间的人
——寻访路易·艾黎先生足迹文化考察手记(组图)
工合之城 凤飞羌舞
陕西凤县双石铺地处嘉陵江源头,因地连陕甘,又处入川孔道,故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这里曾是是羌族聚居地,文化深厚。 1939年,“工合”组织全国第一个地区办事机构西北区办事处在陕西宝鸡成立,并于同年在双石铺建立事务所和许多合作社,这里由于工合运动开展的轰轰烈烈而被埃德加·斯诺称为“工合的模范”,期间艾黎和何克又创办了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
双石铺是凤县的县政府所在地,有嘉陵江和小域河在此汇聚,每天晚上上演的亚洲第一高音乐喷泉和大型歌舞剧《凤飞羌舞》,流光溢彩、美轮美奂,为这座城镇平添浓厚的艺术气息。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或许是一座商业楼上,一个杂货铺前,或者是一所小学门口,抬头都可以寻觅到“工合”合作社旧址、“工合”孤儿院旧址和“工合”小学旧址的铜牌,低调沉静地昭示着这座山城曾经拥有过特殊的历史岁月。城里至今仍有以“艾黎”“何克”命名的街道,这两个厚重的名字已经已这种方式牢牢嵌入居民的生活之中。
在柏家坪的山脚下,巨大门碑上的“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旧居”几个大字引导着我们沿“之”字型缓坡而上,道路两侧修建了文化墙介绍关于工合的发展历史。在半山的开阔处忽见一平整的院落,依山建有四孔窑洞,这便是艾黎与何克当年亲手修建,并建立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的地方。与中国传统的窑洞不同,洞外延展修建出半间颇具新西兰风格的房屋,里面的窑洞也是互相打通更加实用。窑洞的外部已经修葺一新,只有内部那斑驳的穹顶、低矮的锅台、高挂的马灯似乎还能寻觅到一丝当年的痕迹。院子里,有一方旧旧的石磨,靠山处有一畦小小的菜地。
《艾黎自传》中记载何克曾在这里修起围墙,院内布置了花园和篮球场,书中这样写道:“落日的余晖洒在孩子们种在墙边的高高的蜀葵上,染上一抹淡红。观众们坐在临时搭起的舞台周围的木凳上,记得最清楚的是那些扮演戴眼镜、穿长袍的官场人物的演员,他们手摇扇子,昂首阔步,以旧时的官腔向卑躬屈膝的下属粗暴地发号施令,最后闹出笑话,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当他们在演出结束时叫“好”的时候,这喊声在我听来既表示欢快,又充满胜利的豪情。他们直觉地感到胜利,因为他们已经开始体会到他们具有除旧立新的力量。”
当年,站在这里,艾黎与何克能够看到前方宽阔的江面和远处高耸的丰禾山、紫柏山。我想,他们也是从这个小小的院落看到了除旧立新的未来的力量,就是这种力量支撑着他们历尽艰辛守护着这捧希望的种子,将它撒播到相对安全的河西走廊,让它们在那里深深扎下去,生根、发芽、成长。现在,面向江面的视线已被巨大的高层建筑群阻挡,据介绍,不久的将来,这里还将建立起一座现代化的“工合博物馆”。历史,将不会被忘记,历史,将照亮未来。
院子周围,几棵高大的白杨树新发的绿叶在午后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迎风招展。我愿意相信那几株白杨从四十年代初站立到了现在,用树的静默、挺拔和坚韧见证着一切沧海桑田,坚守着一份亘古不变。
碧玉两当 秀美徽县
从双石铺西行约五公里,便来到嘉临江上游第一道峡谷——灵官峡,这也是宝成铁路穿越秦岭的的险段之一,因杜鹏程的名篇《夜走灵官峡》而闻名,也因山明水秀、地势险峻而成为电影《白莲花》的拍摄地,现在已依托宝成线废弃隧洞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宝成铁路文化主题公园。驶出灵官峡不久便进入了甘肃两当县地界。
两当县素有“秦拢之悍蔽、巴蜀之禁喉”之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这里发生过由习仲勋领导的著名的“两当兵变”,历史总会有许多意外的巧合,1987年,应艾黎邀请,习仲勋担任了重建后的山丹培黎学校名誉校长。两当也是有名的“深呼吸慢生活”碧玉小城,当然,更重要的,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家乡。
顺道回到到家乡,我的内心自然是十分激动,便责无旁贷当起了义务宣传员,车窗外的张果老洞、白皮松保护区、鸑鷟山等美景匆匆掠过,还来不及细细欣赏,车子已经驶上东山,豁然之间,美丽的小城已经映入眼帘。
作为培黎学校西迁的必经之路,想必两当也有许多工合的印记吧。从艾黎先生亲属聂广涛老人那里得知两当县张保中曾经和他是山丹培黎学校同学并保持亲密关系。巧合的是,张保中家以前和我家是隔壁邻居,在我的印象中,张叔叔朴实能干、热情厚道,只可惜,老人已在几年前去逝,也没有搜集到关于工合与培黎西迁更多的资料。来不及多做停留,告别宁静美丽的家乡小城,穿越被七里香花海覆盖的山峦,来到了45公里外的徽县。
徽县风景秀美、物产丰饶,素有“陇上小江南”美誉。采访团抵达徽县后,县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大家进行了座谈,寻访了当年徽县工合指导站旧址,在徽城两康战役纪念馆看到了收藏的刻有“工合”字样的文字砖。原徽县政协副主席、徽县工合运动见证者杜发恭老人动情地讲述了当年艾黎为受伤的工合工人送来英国造织袜机解决生计、为一名9岁的小女孩治疗眼疾等感人往事,尤其提到了徽县工合的一名关键人物安锡畴和他的儿子安建功,恰巧这位安建功便是我母亲的中学同学,一天之内的两次巧合,让我惊喜不已。
安锡畴老人曾任徽县工合指导站指导员,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但是在他撰写的《“工合”在徽县的发展始末》等宝贵资料中记述,1939年以后,工合组织相继在徽县成立了机器社、皮毛社、制药社、砖瓦社、硝碱社、纺织社、面粉社、采木社、造纸社等合作社,生产所需原料大部分就地取材,在当时陇南各县尚无农业的情况下,产品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工合还成立了供销社、难民收容所,收容了黄河泛滥后来西北逃难的河南难民百余名,帮助他们进行生产自救。文中回忆艾黎生活简朴、待人随和,每次到徽县从不住旅馆,就住在指导站简陋的宿舍里,白天去各个基层社指导工作,晚上和他交谈工作至深夜。艾黎尤其关心难民收容所的情况,亲赴徽县江洛镇殷家沟联系难民采木谋生事宜,并为难民所建立“徽县难民小学”。可以想象,在那些困顿的年代,艾黎先生扶贫济弱,为多少父老乡亲和穷苦民众送去了技能带去了实惠。考察团队的寻访也为徽县进一步研究工合在徽县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线索和依据,但愿岁月的尘埃不要淹没那些曾经闪耀的情怀与感动,不要遗忘艾黎先生那些为劳苦民众奔波扶助的历史点滴。
相关新闻
- 2016-05-03寻访路易·艾黎足迹文化考察 闻七里香,历两当赴双石铺
- 2016-04-29“寻访路易·艾黎足迹”文化考察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 2016-04-29寻访路易·艾黎足迹文化考察活动感悟
- 2016-04-29“寻访路易·艾黎足迹”重大发现:艾黎办学思路发展变化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