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草原问道阿拉善(徐永盛)
作者:徐永盛 中视协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武威市广播电视台频道总监
1.红砂岗畔叹迭变
林徽因说,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红砂岗,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红砂岗,是河雅公路上的一个小镇。民勤县红砂岗镇,原来叫做花儿园乡。在这样一个荒漠戈壁上,出现一个叫花儿园的地方,不能不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史料上没有记载,这儿为什么叫做花儿园。但那个烙印一样的地名,注定这里曾经是鲜花锦簇、鸟语花香的地方。或者说,还曾经是哪个王爷或官人的后花园。
今天,这里被更名为红砂岗。许多的人们以为这里可能有红色的沙石或者红砂矿物质。然而,在经历过许多年的沉寂后,这里因有着天然的风力和光照资源而变成了发展光伏和风力发电的新能源基地,这里因有着储量丰富的煤矿资源而正在建设着红砂岗加氢精细化工智慧产业园。
联想民勤诸多地名的由来,查阅各方资料后才知,这应是一个以植被命名的地方。红砂,是一种属于柽柳科的超旱生小灌木,是我国干旱荒漠区分布最广的植物种之一。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自鄂尔多斯西部,经阿拉善、河西、北山山地、柴达木盆地、嘎顺戈壁,西到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边缘。红砂,还是一种良好的固沙植物,是保护干旱荒漠化土地的重要生物屏障。她们生长在荒漠和盐碱地上,生长速度相当缓慢。每年的六七月份是她们开花绽放的季节,是羊群和骆驼很好的牧草,是荒漠植被中的顶级群落。
荒漠植被中的顶级群落红砂
从花儿园到红砂岗,一个地名的变化再次留记下了生态的变迁史。因为缺水,湖泊绿洲必将被沙漠和沙漠化所取代。而依靠着土壤而生存的植被,也将经历从沼泽植被到盐生草甸植被再到荒漠植被的退化演变。
这里有着对死的哀怜,有着对生的向往。生与死,在轮回中交舞迭变。
2.昔日盐泽今何在
上苍眷恋着每一方土地。
走进辽阔的内蒙古,既有定格在乐府诗里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千古牧场风光,也有黄沙遍野、地广人稀的荒漠戈壁美景。地处蒙古高原的阿拉善,便属于这样的类型。在她的怀抱里,横亘着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沙漠之间,是荒漠草原和茫茫戈壁。既便如此,阿拉善依然不失富有和尊贵。一粒盐、一块煤,就点燃了生命的希望。
要考察和了解丝绸之路草原古道,雅布赖是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催生道路的动力很多,但不可或缺的池盐,是催生“盐道”“驼道”并进而带动其它贸易往来和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因子。
而一个产盐的地方拥有一个如此曼妙的名字,这给“雅布赖”更增添了一份如盐的味道。实用而充满诱惑,耐品而津津有味。
雅布赖,是阿拉善三大盐池之一。对此,我和作家、《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冯玉雷有过交流,也有过碰撞。查阅资料后,我曾在《长河奔大漠》中写道,雅布赖盐池采捞食盐的历史始于汉代。那时起,北国的盐池已制定有盐政盐法。《汉书·赵充国传》中记载,“疑匈奴更遣使羌中,道从沙阴地,出盐泽,过长阮,入穷水塞,南至属国,与先零相直。”“又武威县、张掖、日勒,皆为北塞,有通谷水草。臣恐匈奴与羌有谋,且欲大入,幸能要杜张掖、酒泉以绝西域,其郡兵尤不可发。”这两段见之于不同片段中的记载,点明了雅布赖盐池的所在。这里的沙阴地,说的就是流沙,指今之腾格里大沙漠的西侧。盐泽,即休屠泽,今民勤县北以西的大盐池,应是今日的雅布赖盐池。而《三国志·徐胡二王传》中同样记载到,“河右少雨,常苦乏古,(徐)邈上书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议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这里徐邈提议管理的武威盐池,就是指雅布赖盐池。
清朝武威人张澍在《凉州记》中也记载说凉州有青盐池出盐,正方寸半,其形似石,甚甜美。又说,西海南有青盐池,盐井所处青盐,四方皎白如玉。西海在哪里?这是定位雅布赖盐池的重要坐标。《水经注》《汉书·地理志》《镇番县志》中都有这样的记载,从姑臧南山流出的谷水,北至武威入海,又分为二。一入休屠泽,在今民勤北,俗谓之西海;一入潴野泽,即白亭海,谓之东海。此上二海,通谓之都野泽。综合研判,雅布赖盐池在流沙之中的休屠泽西海之西,在匈奴与羌人联合作战线路的南北道上,应是汉代的盐泽,是三国曹魏时期的武威盐池。
在《丝绸之路》杂志社工作的杨文元在他的《诗意雅布赖》和《丝路盐道》一书中,也就雅布赖盐池的形成进行了大量的查阅。文远兄认为,《尚书·禹贡》首次记载阿拉善雅布赖盐湖,称其为“潴野泽”。《汉书·赵充国传》中将雅布赖盐湖称为“盐泽”。文远兄在走进雅布赖考察之前,还和著名学者李安纲教授聚谈过雅布赖盐池。李安纲先生有一个观点认为,4800年前华夏史祖就已经开始晒盐,在很古老的历史时期,盐就已经是影响国计民生的支柱产品。大禹治水最初的动机,是因为盐池被洪水淹没。
而玉雷兄在实地勘测雅布赖地形后认为,这样的求证有些牵强。面对两大沙漠弧形隆起而形成的雅布赖山地,石羊之水何以逾越,在这荒漠深处形成盐池。关于这样的争论,只有在日后的阅读与走访中再行求证。
3.无数驼铃遥过碛
阿拉善被誉之为“驼乡”。穿行沙漠的考察中,骆驼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更是挥不去的意念。
骆驼,这是一种非常富有灵性的动物,永恒地跋涉在唐诗宋诗中,成为引发幽思的文化媒介。她属于沙漠,属于西部,属于强汉盛唐,属于元风清韵。不论是走在荒野道上,还是在阿右旗城市的某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她的踪迹。
拉骆驼,起五更,踏步第四省
出长城,过沙漠,遇上了一场风
黄沙翻,黑浪滚,两眼不能睁
你看看,这就是,拉骆驼
才不是个营生……
同乡作家雪漠的《野狐岭》里,演绎着汉驼和蒙驼两支驼队在包绥路上路过野狐岭的传奇和神秘。“宁走十里转,不走一里弯”。在那异常艰辛的驼道上,不知道究竟发生过多少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但无论是哪样的故事,骆驼一直是人们忠诚的伙伴。因为她们的存在,陪伴着孤独的人们走了一程又一程。
透过俄国蒙古学家、摄影家阿·马·波德兹涅耶夫拍摄下的驼队照片可以看出,每逢盐池期,成百上千峰的汉驼、蒙驼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雅布赖盐池畔便呈现出人海、驼海的壮观景象。而装载起程的骆驼一链接一链,形成长长的骆驼队,行进在大漠中,蔚为壮观。驼队过后,驼路即时显现,迅即,又被风沙吹无。走在茫茫沙海里,只有方向,没有固定的路道。灵性的骆驼、老练的驼工靠着本能和经验,进行着一次次危险性的穿越。经年的行走中,一条条通往包绥、宁夏、河西走廊的的驼行线路在驼铃中显现,成为草原儿女与内地群众互通有无的纽带。
在阿拉善,我们更听到了许多有关骆驼的故事。当地的人们说,骆驼非常富有灵性。当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会绕着家门留恋地转几圈,发出几声悲鸣。然后,她们会悄悄地离开那片故土,走得很远很远。当主人发现的时候,她们已经完成了生命的轮回。人们说,骆驼不愿让主人看到她死去时的悲伤。还有,在昔日靠驿站传递政令军令的时候,一旦遇到紧急文件,人们会选出快驼,在她们的口里塞上食盐,然后用绳子紧缚驼口。然后再选一名强壮的驿差,上驼加鞭,数日不停地急奔。到达目的地时,那驼即倒地而死。
骆驼的忠贞,骆驼的负重,令人唏嘘。当现实注定有痛苦的时候,人们寻找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一统,寻找着另一种精神寄托的空间和载体。所以,千百年来蒙古人祭驼,祷告人与自然和谐,宣扬善行福祉思想,依此缓冲人们对驼不能释然而又无法解脱的情愫。在代代传承的养驼、拉驼与祭驼的仪式中,粗犷豪放、彪悍顽强的民族心理深深地烙在蒙古人身上,而忠厚善良、刚正不阿、吃苦耐劳、勤奋顽强的骆驼精神也成了阿拉善人不自觉的集体意识。
4.塞云茫茫吟大道
住过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走过阿拉善,心中常常想起一些诗,一个人。那就是仓央嘉措和他的情诗。你可以给阿拉善一万个不美的理由,但因为仓央嘉措的故事,干渴的阿拉善便多了一地的滋润。
“格萨尔王的故事多,百姓念的佛语多,仓央嘉措跨过的门槛多。”康熙五十五年,33岁的仓央嘉措来到阿拉善定居。30年后的6月,西藏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阿拉善沙漠里的承庆寺附近圆寂。承庆寺,当地的人们称之为门吉林庙。10年后,他的众弟子在贺兰山西麓修建了广宗寺,将仓央嘉措尊为第一代格根,即上世活佛。仓央嘉措坐床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情歌情诗,成为藏族文学的瑰宝。
“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沿着世道亦如众千沙砾的茫茫沙漠,数次走过阿拉善的仓央嘉措问候过这里多少的水,多少的山?当地的人们说,仓央嘉措在阿拉善其间弘扬佛法,为阿拉善佛教文化奠定了积极的作用。这样的表述是不是显得苍白无力,是不是缺乏太不应该缺失的温度和禅意?
大道在何所,塞北云茫茫。仓央嘉措历尽了多少的劫波?沿着丝绸之路草原道,他在传播佛法的同时完成了怎样的修炼和涅槃?苍天厚爱着的阿拉善给了他多少的安抚和启迪?他为什么会选择在阿拉善沙漠的一座普通寺庙里告别红尘?默默无闻的阿拉善,可否是上师问道于世的圣地?又可否是他心中的一方净土?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
沧海一声笑,阿拉善的沙漠里能否遇得上心仪的海市蜃楼?
问道阿拉善,但听见仓央嘉措咏诵的真言,看见摇动的经筒,感受到上师转山转水转佛塔中的那美丽相遇。
相关新闻
- 2017-06-02【专题】醉美巴丹吉林: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调查活动
- 2017-06-08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曼德拉 精美的石头能传情(王承栋)
- 2017-06-07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上帝疼在心底的沙(曹洁)
- 2017-06-08草原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专家考察手记丨大漠人家 再续师生缘(王承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