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谈】再谈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原标题:【经济杂谈】再谈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黄绿
前不久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使今年中国孟夏的“气温”升得特别快,的确让世界感受了一番中国的热情与温度。特别是从2013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这次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参加高峰论坛,再到本次论坛达成的270多项具体成果,中国迅速用“一带一路”建设串联起了世界发展的路径与信心,自身也实现了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再到引领开放的伟大转变,给予了全球以“当惊世界殊”的震撼。
改革与开放,是中国发展的两部强大引擎。我们在发展中既需要动力也需要压力,既需要内力也需要外力,改革与开放这一内一外的推手与牵手让我们打开国门迅速走向繁荣与进步。然而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近4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作为一个内陆欠发达省份,作为一个有着1600多公里古丝绸之路的省份,我们从内心深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与期待。
“以备待时,以时兴事。”新形势下,面对“一带一路”倡议所取得的成果与利好迅速积聚起的空前机遇,我们容不得片刻犹豫,也无须更多“深思熟虑”,而必须是席不及暖、乘势而上,向外“突围”,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开放之路,因为这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共同选择。
古丝绸之路上甘肃的辉煌,无须我们自我炫耀,也足以令世界垂涎欲滴。然而,现实却令我们无法乐观,但我们也绝不悲观。一方面来看,对于一个拥有2600万人口、面积45万多平方公里的省份,2016年甘肃GDP全国占比仅为0.95%,而且从“十五”到“十一五”再到“十二五”这一比重在不断下降,这表明我省经济发展与全国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探求其中原委,只需通过两组数据对比就足以管窥一斑。其一是,2016年甘肃GDP全国占比虽仅为0.95%,而当年甘肃进出口总额全国占比更是只有0.186%;其二是,201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国GDP总额的32.7%,而甘肃省进出口总额仅占全省GDP总额的6.39%,且占比连续3年都在下降,外向型经济水平之低、差距之大,着实令人惶恐不安。与此相佐证的是,多年来在各类区域性开放与竞争力排名中,甘肃开放程度长期处于后几位。
另一方面辩证地看,甘肃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资源禀赋上,甘肃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资源宝库,具有矿产资源丰富、土地容量大、能源资源储备充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景观多样、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相对廉价等多重优势。基础条件上,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同世界特别是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渠道不断拓展、经贸活动日益密切。尤其是近几年甘肃已经具备了经济、文化和生态三大国家战略平台,为对外开放形成了强力支撑。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使甘肃从内陆腹地一跃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
朝夕倏忽,时不我待。“一带一路”建设带给沿线地区发展与调整的战略机遇稍纵即逝,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上的甘肃再也没有理由落后。早在2015年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之后,我省也及时跟进制定了《甘肃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实施方案》,着力实施以“一大构想,构建三大平台、六大窗口、八大节点城市,推进五大重点工程建设”为内容的“13685”发展战略。时间已过去快两年,构想有多少已变成现实,平台是否完备,窗口是否打开,节点是否对接,重点工程建设如何,都需要用“钉钉子精神”去落实、去督察。
“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工作千头万绪,关键是要在重点领域的重点环节快速突破。眼下看,这次高峰论坛成果涵盖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5大类,这其中不论是对沿线国家地区政策法规的熟悉,市场资源的分析,贸易便利化进出,国际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参与,还是民心人情的交流沟通,关键都在一个“人”字。回头看,人才的匮乏,才是制约甘肃开放型经济发展长期缓慢的最大短板。所以说新形势下,尽快启动建立新的各类外向型人才的培育与引进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重中之重,关键中的关键。
相关新闻
- 2017-05-27共商“一带一路”西部发展大计 第十三届西部十二省(市区)社科院院长联席会在兰州开幕(组图)
- 2017-05-27H5|【“一带一路”旅游】端午节畅游甘肃18个特色小镇
- 2017-05-27H5|从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看共建“一带一路”新图景
- 2014-12-15【经济杂谈】劳动力市场亟须依法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