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期待汪涵保护方言“小目标”的涟漪效应
原标题:期待汪涵保护方言“小目标”的涟漪效应
作者:龙敏飞
40岁生日那天,汪涵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我要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入到方言保护中去,这是属于我40岁之后的‘诗篇’。”两年前,他独自出资465万元,在湖南发起了一项方言调查——“響應”计划。“響應”其实就是对应“乡音”这两个字,该计划准备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无偿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永久的人文类史料保存起来。
(据5月7日《羊城晚报》)
乡音,历来都是最亲切的声音,也是公众对自己“来自何方”的一种寻根。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骚客表达了对乡音不一样的情愫,无论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般的陈述,还是“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一般的追叙,所表达的,都是对乡音的怀念。不然,何至于觉得自己的乡音变了,但莺声却还似故乡那般呢?而事实上,乡音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个族群共同的文化印记。
然而当下,许多人离开家乡之后,很少讲方言,而他们的孩子,也很少再学习方言。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方言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得很小。甚至于在许多的家庭里面,方言是慢慢消失的。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现存6000多种语言,但现在这些乡音正以每两周消亡一种的速度在减少。这样的现象,的确是很可怕的。正如汪涵所言,“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可以让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要忘记你从哪里出发,普通话让你交流极其顺畅,而方言让你感受到无限的温暖。”
当方言存在着“生存危机”,对其进行保护便应提上议程。而事实上,保护方言,也有现实的必要。一则,很多地方的戏曲、民歌民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就是方言,而一旦方言失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也存在失传的可能性。二者,地方方言是一种不可再生、不可复现的资源,一旦失传,根本无法再造,因为方言的流传,就是历史变迁的“活化石”。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保护方言,似乎都势在必行。
简而言之,应把“方言”当成一种传统文化去保护,因为方言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知名主持人汪涵此次对保护方言的一种行动自觉,值得肯定,更希望能感染更多有能力、也有志于此的人参与其中,产生涟漪效应。当每个人保护方言的内在文化自觉被激发,保护方言才能取得切实的成效。
相关新闻
- 2017-05-08评论:“限号办公”的本质是服务意识丧失
- 2017-05-08评论:应让任性“驴友”为其救援费用买单
- 2017-05-05评论:“拉面哥”的复出是一堂“网红课”
- 2017-05-05评论:垃圾分类既要强制推进更要精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