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沙植绿筑屏障——武威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朵俊庆
隆冬时节,记者走在凉州区长城乡腾格里沙漠边缘红水河畔,登高远望,不远处的漫漫沙丘已被一个个麦草方格织成的“巨网”固定,方格内种植的梭梭、红柳等沙生植物覆盖着沙漠。红水河两岸成排连行的皇冠梨树迎风挺立,如同一串串跳跃的音符,弹奏着生态经济的全新乐章。
红水河畔曾经一年四季风沙肆虐,寸草不生,人迹罕至。“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就是那时长城乡的真实写照。
谈起如今这些变化,凉州区林业局局长邱池美说:“市委决定建设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市、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切实构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阻挡了风沙的侵害。”
红水河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北起凉州区九墩乡红水河桥,南至古浪县永丰滩乡夹槽滩,长达70公里,沙患严重。
2012年8月,市委提出建设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的重大战略构想和“统筹防风固沙、河道治理、特色林果业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五位一体治理思路。当年10月,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建设拉开序幕。市上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市区机关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在红水河沿线开展大规模“冬日无闲”压沙活动,从根本上改善凉州城东生态环境,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根据《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建设规划》,以红水河河道治理为主,营造乔灌混交护岸林;选择适生树种,完成红水河河道绿化;以沿岸耕地为主,发展特色林果;河岸200米范围内的沙丘或沙荒地,实施工程治沙造林;对河道及沿岸植被稀疏地段进行封育和补植补造,提高植被覆盖度;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建成通道绿化景观带。
为统筹两岸生态、经济发展,加快两岸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市委号召机关干部和所在地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投入到防沙压沙活动中。这一号召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每年冬春季,市上四大班子和市直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带头,组织干部职工到红水河畔压沙,一片片金色的麦草沙障向远处无限延伸,牢牢地将流沙锁在下面。
“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建设突出三个结合,即机关干部与农民群众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发展结合。”邱池美介绍说。至目前,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完成人工造林11.18万亩,其中,采取“麦草沙障+梭梭”的治沙模式,完成治沙造林7.34万亩,河床及河岸栽植皇冠梨、红枣等特色林果2.02万亩,营造新疆杨、红柳、毛条等生态林1.82万亩,荣生路高标准通道绿化65.1公里。
“生态治理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治理,生态环境逐步恢复,一些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又在这里出现。已建立起沿沙区长达50公里的防风固沙屏障,林草覆盖度由不足15%提高到30%以上,使沿线7个乡镇近20万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邱池美欣喜地说。
随着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的建设,周边群众也通过发展特色林果逐渐走上了致富路。“长城乡是生态比较脆弱的乡镇,市、区领导和机关干部职工都到我们长城乡压沙造林,我们长城人民也不能落后,以实际行动保卫自己的家园。”长城乡大湾村村民丁昌年对记者说,风沙小了,日子也就更有盼头了,他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种了5.4亩皇冠梨,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
“在发展中创造和谐,在和谐中加快发展。治沙与发展特色林果业,使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周边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邱池美说。
相关新闻
- 2017-01-22武威民勤县西渠镇号顺新村开辟增收致富新途径(图)
- 2017-01-22武威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暨市安委会2017年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 2017-01-22武威民勤:大棚杏 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