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马文德今年未“退休”
马文德今年未“退休”
记者 李晓明
接到镇上的电话后,马文德支书赶紧安顿好家里的牛羊,便急里忙里往东风社所在地的村部赶——他家在中庄社,到村部步行至少要走30多分钟。
马文德不爱骑自行车,到处是山路,好些地方还要推着车子走。他也不会骑摩托,去镇上县上,他一直习惯走捷路,步行到2公里外的公路边等候过往客车。
今年60岁的马文德,当了32年村干部。他18岁开始当村干部,一直到2000年才撂过,2011年又当上村支书到现在。“年龄大了,跑不动了。年底要换届,真想退下来。”说这话的时候,马文德一脸的疲倦和无奈。
马文德所在的阳安村,位于华亭县安口镇北部,距离镇区15公里路程,是全镇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子之一。全村有东风、中庄、关庄3个社144户538人,其中88%的是回族群众,分散居住在山峁上、沟道里。阳安也是全县22个贫困村之一,2015年建档立卡户74户,当年脱贫仅3户15人。2016年,全村的贫困发生率为32.7%。在全镇精准扶贫道路上,阳安村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立地条件太差,村里新建移民点时找不到一块面积较大、地势平坦的开阔地。群众居住太分散,很难将村民集中在一个地方居住。不得已,村里只好在中庄和东风两社分别建了两个移民点,分别安置群众15户和8户。扶贫资源和资金也有限,村部、学校、卫生所等公共资源却只能整合在一处。建成的文化活动中心,如今有了乡村舞台,安装了健身器材,可是前来“活动”的人寥寥无几。
马文德及阳安村遇到的问题,也是全市好多偏远乡村精准扶贫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这两年,通过精准扶贫,阳安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较大改善。以村部为中心的公共服务场所全面建成。6.25公里通往东风社的进村道路如今硬化了。当下,1个社还通上了动力电。有线电视正在栽杆架线,有望年底前全部接通。
与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村里主导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目前,村里黄牛养殖户均不到1头、玉米种植户均2.7亩。核桃产业刚刚起步,今年新植了250亩。支撑这些产业的多是留守老人。
马文德家里条件相对较好,种了14亩玉米,养了47只羊、4头牛。儿子儿媳外出务工了,这些繁重家务活全留给了老两口。村上的事情多,尤其是精准扶贫以来,他几乎成天忙着村上的事,家里的活根本顾不过来。
村里的年轻人多半都外出打工去了,有本事的也都忙着自己创业呢,“在村里找个合适的年轻人当支书,真的不好找。”包村干部、镇党建办主任秦国辉向记者道出了其中隐忧。32年来,马文德一直在村里跑来跑去,村里的情况太熟悉了。谁家几头牛几只羊,甚至连谁家的母牛啥时候下牛犊,他几乎都一清二楚。
谁来当下一任支书呢?秦国辉等镇上包村干部和县司法局帮扶干部都犯愁了。
2016年12月27日,在镇村组织的“两推一选”工作中,马文德又以高票当选村支书。得知这一消息,记者第一时间就打电话给马文德。
接通手机的时候,马文德正行走在去村部的路上。“组织和群众都这么信任,要我继续干,我还能不干吗?”马文德说,明年村上还有很多项目要实施,有两个社的33户群众要实施异地搬迁,搭建2座便民桥,硬化通社公路2.5公里,砂化生产路5.2公里,新栽500亩核桃……
也许心里早有准备,马文德说话一板一眼,显得沉稳自信。“这两年,上面的政策扶持力度这么大,村里变化也很快,主导产业也迈开了大步。照这样发展下去,2019年肯定会脱贫。”
最后,马文德还说,他家在东风社移民点新修的房子正在收拾,开春就可以搬来住了,这里距离村部只有百十米,今后跑腿就方便多了。
相关新闻
- 2016-07-102016年尔德节茶话会在兰州举行 王玺玉致辞 马文云出席
- 2015-10-09陇南文县尚德镇马泉村全力促进精准扶贫与电商深度融合
- 2014-11-06甘肃编剧马德林获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