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佟红梅和她的戏曲非遗传承
原标题:佟红梅和她的戏曲非遗传承
兰州日报记者 马进帅 朱瑞平 文/图
日前,我省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佟红梅,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文化传承、发展舞台艺术为宗旨,成立了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家组。这是我省为抢救甘肃濒危戏曲文化遗产而成立的首个专家组,也是省内首个完全由民间力量筹办打造的戏曲艺术专业研究机构,有力的彰显了陇原民间文化企业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今年39岁的佟红梅,1977年出生于我省镇原县,10岁时,第一次看县剧团演出,便被深深吸引。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追随剧团,去寻一个此生无悔的艺术之梦。几年的摸爬滚打,她脱颖而出,后来又考入甘肃省艺术学校深造,主攻青衣、老旦,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她本人的刻苦努力下,专业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199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进入甘肃省陇剧院。
进入陇剧院的佟红梅,更加勤奋和努力,不仅突破了秦腔与陇剧两个剧种之间的障碍,并从其他兄弟剧种当中吸取精华,很快便崭露头角,在多部剧中担任了主要角色,多次荣获各种奖励。
据了解,佟红梅主演的大型现代陇剧《黄花情》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以及甘肃省的“金飞天奖”;2001年“佟红梅折子戏专场”亮相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表演一等奖;2004年主演的《滑油山》荣获中华绝技绝活表演金奖;2007年主演《痴梦》荣获甘肃省青年演员大奖赛表演一等奖;2012年主演新编大型历史陇剧《古月承华》参加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比后获得滚动资格,最终成功夺梅,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同时还获得了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白玉兰表演艺术主角奖;2011年《古月承华》获第三届甘肃红梅奖大赛红梅大奖,之后被搬上银幕。
为了抢救和传承甘肃濒危戏种,2013年,佟红梅在资金特别紧张的情况下,抵押了自己的住房,成立了甘肃梅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也是她在甘肃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次大胆尝试。目前,该公司已长年演出30余部本戏和50多出经典折子戏,每年演出300余场,接连不断为甘肃戏剧舞台奉献了“西北戏曲名家演出周”等形式多样、名家荟萃的各类大型戏曲文艺品牌。同时,还先后举办了各类文化艺术项目交流与艺术研讨活动,凭借着来自民间的鲜活艺术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甘肃戏剧大省的建设步伐。
“为了尽可能发挥出专家组的作用,我们还为其‘量身’制定了戏曲非遗传承的五年规划,每年在抢救濒危经典剧目方面的投资将不少于10万元。”佟红梅告诉记者:“近期,我们已经开了5处稀见折子戏的挖掘整理。明后年,将在失传剧目方面进行挖掘演出”。
甘肃演艺集团艺术总监胡豫川说:“甘肃戏曲文化积淀丰厚,及时抢救和传承这笔宝贵财富是甘肃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义务。数百年几十代老艺术家创造的精湛表演艺术不能在我们手中消亡。而像佟红梅这样,抓甘肃戏曲独有剧目、独有绝技,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为保护濒临戏曲工作迈出的踏踏实实的一步。”
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我省最年轻的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佟红梅让观众多视角、全方位领略到她清新质朴,五彩多姿,独具魅力的表演风格。站在这片梅花曼舞的戏林花雨中,她只想用红梅曼舞的人生,感谢观众对她的不懈支持。她说她要继续努力,为甘肃戏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新闻
- 2017-01-03兰州皋兰县非遗课堂 播下传承种子(图)
- 2016-12-28写在《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之际
- 2016-12-20【直击项目】天水秦州区非遗博览园项目进展顺利(图)
- 2016-12-02陇南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