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背后的“工匠精神”
原标题:经典背后的“工匠精神”
施秀萍
37年,近3000场演出,超3亿元演出收入,出自我省歌舞剧院的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令人赞叹。
经典没有捷径,经典也无法复制。但细观细究,其背后蕴含着铸就经典的“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善于清零。《丝路花雨》收获的荣誉、掌声、鲜花堪称中国“舞剧之最”,但省歌舞剧院从不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一次次将所有成绩清零,再把每一次演出都当作首演,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市场淬炼,精致呈现。剧目好不好,市场说了算。《丝路花雨》演了37年,美誉等身,市场这个“大考官”给了最好的答案;但也正因《丝路花雨》从未离开过市场,始终把市场当作“炼丹炉”,才日益精进,练就炉火纯青。
不求所有,但为所用。陇原沃土孕育了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但陇原沃土也有“留不住人,引不来人”的窘境与尴尬。省歌舞剧院以敦煌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借用全国演艺力量,确保《丝路花雨》的高品质,造就“中国力量,甘肃名剧”;与此同时,“依赖外援,但不囿于外援”,积极培育自有主演,逐步实现“中国名剧,甘肃力量”的转化。
取之于剧,用之于剧。《丝路花雨》演出37年,实现演出收入3亿多元,这个数字对于一部舞剧相当难得。但省歌舞剧院没有贪眼前利,而是舍得在人才、道具、舞美等方面不断投入,让《丝路花雨》如有活水源头,因时而动,先后创排了2008版、2016版《丝路花雨》,开了中国近代舞剧“一剧三版”的历史先河,使《丝路花雨》不断茁壮成长。
永不知足,推陈出新。《丝路花雨》37年长演不衰,但并不就此止步,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创新,先后推出视频舞美巡演版、数字视频舞美版、旅游演出版等各种版本的《丝路花雨》,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游刃有余;但同时,又万变不离其宗,始终以敦煌文化为灵魂,因为一棵参天大树,生长出再多的树枝和叶子,是因为有根。
工匠精神,精雕细磨,琢璞成玉,铸造经典,于《丝路花雨》有益。对其他,亦可借鉴。
相关新闻
- 2016-09-26兰州西固区地税局 优化办税服务诠释“工匠精神”
- 2016-09-26兰州西固区地税局优化办税服务诠释“工匠精神”
- 2016-09-12卢海全:“大将风范”助力一带一路 “工匠精神”点缀大美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