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品牌壮大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甘肃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游发展综述
原标题:培育品牌壮大休闲农业经营实体——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游发展综述
记者 郭胜军
“十二五”期间,在农业部的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全省贯彻落实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精神,休闲农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产业,促进城乡交流、传承农耕文化的新渠道。统计显示,2015年,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含农家乐、农业示范园区、休闲农庄、专业村、民俗村等)9024家,总资产500.5亿元,营业收入26.36亿元,占用土地27.28万亩,接待人数3012万人次,农民就业9.36万人,带动农户11.91万户。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比2011年的5400家增加3361家,增长67.1%。
完善政策规划休闲农业蓝图
2010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2013年经省政府法制办论证通过,出台了《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办法》,省农牧厅制定印发了《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方案》,明确了全省休闲农业发展目标,确定了休闲农业发展主要任务。目前,全省14个市(州)均出台了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86个县(市、区)有27个出台了工作方案或认定标准。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省农牧厅制定了《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方案》,根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等条件,对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进行了总体布局,提出了到“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即:基本建立全省休闲农业政策支持体系,打造建设一批受市场欢迎和大众认可的休闲农业品牌,休闲农业接待人数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达到3000万人次,休闲农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达到26亿元,年增加农民就业岗位5000个,休闲农业聚集地区,休闲农业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比本地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翻一番,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创建示范合力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省按照“示范创建,引领发展”的思路,组织全省各地积极参加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创建及评选推介活动,成功创建了一批全国示范品牌。目前全省共创建了敦煌市等6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等17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张掖金色风光休闲游线路(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康乐草原民俗村-黑河湿地公园-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园-神沙窝沙漠体育公园-石岗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山丹马场-扁都口)获农业部“2014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佳精品线路”称号。甘肃条山休闲农庄获全国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企业称号,和政县吊滩村等6个特色村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永昌县油菜花景观等7项农事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依据《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办法》,认定永靖县等4个县为“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县”,嘉峪关中华孔雀苑等25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为“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农业部公布的62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我省有4个,分别是:皋兰什川古梨园、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岷县当归种植系统和永登苦水玫瑰农作系统。此举为甘肃陇东南农耕文明、河西走廊绿洲文明等的发掘保护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由省农牧厅牵头,积极组织参加了两届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共获各类国家级奖项58个,其中金奖11个、银奖20个、优秀奖27个。省农牧厅荣获2014年最佳组织奖。2012年,省农牧厅与省旅游局签订了《合作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框架协议》,两厅局加强行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建立了两部门的定期会商和联系机制,共同决定在示范工程建设、星级休闲企业评定、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研究、人员培训等方面积极合作,共同推动全省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发挥优势围绕5大布局做文章
面对发展中遇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足、开发深度不够、基础设施差、管理人才匮乏、休闲农业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困难和问题,我省在争取多方支持的同时,对“十三五”期间休闲农业和乡村游作出规划。我省休闲农业发展将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推动农村繁荣发展,实现农民文明富裕为目标,以特色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传承创新为亮点,以农业和文化结合为灵魂,把发展休闲农业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相结合、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相结合,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结合,创新机制,完善设施,打造品牌,推动全省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跟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农业生产背景等条件,我省休闲农业围绕河西走廊、黄土高原、民族风情、山地生态、黄河风情5大区域做足文章。即:在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5市,发展生态科技观光、乡村生态庄园及丝路风情体验等休闲农业项目,建设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在庆阳市、平凉市及定西市,依托黄土风情、农耕文化、特色农业和特色餐饮,重点开发窑洞农家乐、乡土民俗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等休闲农业项目;在临夏、甘南2个民族自治州及肃南、肃北、阿克塞、天祝、张家川等民族自治县,依托回、蒙、藏、裕固、哈萨克等民族风情特色,凭借黄河、草原等自然风光和特色乡村景观,发掘花儿等特色民俗节庆,开发“田园牧歌”式的民族风情体验和乡村生态庄园等项目;在天水市和陇南市依托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重点开发休闲度假庄园、休闲农业创意精品、绿色特色农产品礼品;在兰州市和白银市,主要以黄河三峡风情线及其永靖枣园、永登玫瑰园、安宁仁寿山桃园、皋兰什川古梨园、白银水川休闲渔业垂钓园、白银四龙农家乐集聚区、兰州南北两山农家乐等为依托,发展农家乐、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农业观光博览园。
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助农增收
依托全省各市、县农业示范园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林果、蔬菜、渔业等优势农产品种养研发基地,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打造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渔业休闲、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利用区位便利优势、农业生产条件、水域滩涂和空置房屋等生活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到2020年,休闲农业经营实体达到16000家以上。同时,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发展特色经营和参与式体验经营;大力发展以农民经营为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休闲农庄。到2020年,全省打造100个整体规划布局合理,休闲特色突出,休闲主题多元,引导标识规范,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协调,民俗活动、科普场所、特色小吃、客房餐厅齐全,使用自产无公害农副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的休闲农庄;充分利用我省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休闲观光,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收景象。每年评选推介一批环境优美、场面宏大、景色迷人、特色明显、公众喜爱、环境友好的农事景观,进一步丰富休闲农业类型,建设“美丽甘肃”;挖掘陇东传统农耕文明和河西走廊绿洲农业文化,发掘梯田耕作、淤地坝、间作套种、特色作物栽培、农业复合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建立遗产名录,出台保护政策,建立保护组织,做好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借鉴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生产经验、耕作技术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打造休闲农业旅游区,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
培育品牌规范管理强化宣传培训
在全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打造一批明星品牌,引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以诚信经营、提升内涵、保障质量为重点,根据基层党委政府重视休闲农业发展程度,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状况,综合考虑区位、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等要素,创建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含农家乐、农业示范园、渔乐园、休闲农庄、专业村、民俗村等)。
按照边建设、边规范的原则,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服务和监管,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各地发展休闲农业的好模式好经验。加大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力度,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举办研讨会、节会,参加大型展示展销活动等形式,推介甘肃休闲农业优势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甘肃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围绕休闲农业发展要求,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等,分类、分层次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相关新闻
- 2016-11-28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在甘肃农业大学宣讲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讲话
- 2016-11-29兰州西固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清查摸底业务培训班开班
- 2016-11-28定西通渭发展特色产业助农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