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掖东西二古城
历史上张掖城东西两边有两座古城,分别是东古城和西古城。两座古城距张掖城皆为25公里远近。清代,曾在张掖东西两座古城设有两个驿站,城东为仁寿驿,城西为沙井驿,两个古城堡以张掖城为中心遥遥相望,成为张掖东西两边的门户。
东古城位于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内,今尚存留一古城楼门。门楼高十丈余,门垣用青砖灰瓦砌筑而成,上建门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巍峨耸立。
据史料记载,现存的东古城遗址起源于汉代,属古张掖郡所辖十县之一的屋兰县。屋兰当为乌犁(匈奴)部旧居之地,部落王降汉之后,汉以其地置屋兰县。《甘州府志》载:城东五十里,今仁寿驿,俗称“古城”是也,汉张掖郡屋阑县,东汉及晋作“屋兰”者即此……
东古城原是一座完整的古城堡,城周长约2公里,城垣黄土夯筑,筑有内外城,东西两面正中辟门。为无瓮城,俗称算盘城。城内东西向主干大街,建有寺庙、牌坊等。始建于西汉,明代曾重筑,到清时才称仁寿驿。现城垣及其庙宇已荡然无存,仅存城门楼系古城堡的西城门。
史载,现在的张掖城始建于隋唐时期。据此,张掖城起始年代要比屋兰古城晚约800多年的时间,故而民间流传着:“先有东古城,后有张掖城!”现存东古城楼门面东的檐下还悬挂一块明代匾额,上书:张掖锁钥。说明东古城确是张掖城东之门户。
也有学者说:东古城遗址,属十六国时期北凉王段业所筑,名为西安城。想是为了军事的需要,在旧城的基础上修筑的。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古城楼门,已是青砖琉瓦,雕梁画栋,铃音清脆。这是2003年张掖发生地震时,原土筑城楼多处开裂,面临倒塌。后由甘肃省文物局和地方共同出资,对其进行了维修加固,城楼用青砖包砌,使其焕然一新。这座古城楼遗迹现已被省文物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古城在张掖城西的沙井镇。沙井是河西走廊东西交通重要的枢纽之一,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建武元年(25年),张掖属国都尉窦融修建了沙井驿站。从此,沙井驿就成了过往商旅物资交流之地,军队修养整顿之所。据说,初建的驿馆造型考究,规模庞大,占地面积达20亩,四周的围墙厚2米,高6米,用黄土夯实筑起。房舍和走廊的梁柱、门楣、窗棂上都刻着鸟兽花草。
上世纪80年代,挖水渠时,在沙井镇东面距黑水国遗址3公里处发现史前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些石器,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产物。之后,附近的汉墓群出土了一批文物,研究显示,这一带地方在西汉时期经济文化就甚为发达了。
远在1000多年前,大唐诗人王维以监察使的身份奉旨出塞,到河西慰劳军士。王维经凉州,过甘州,在沙井驿停车过夜,第二日改道向北,过昭武古城,到达居延。途中留下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绝唱。
从现在的沙井镇向北走七八公里,就到了一个名曰“西古城”的村子。据考证,这儿曾有一座古城。在一处庄稼地埂上,尚能看到一小段古城墙。当地农民在挑渠挖沟时偶尔还能发掘出一些碎陶片、锈古钱之类的东西。这也许就是西古城的旧址。据当地人讲,西古城始建于北周时期,后陆续扩建,兴盛于唐代。这座小城经过唐代的繁荣后,在宋、元时期逐渐没落下来,继而人去城空,只留下残垣断壁陪伴着岁月的缓慢脚步,渐渐被风沙掩埋。
清代诗人张联元曾涉足西古城,有诗曰:“山光草色翠相连,万里云飞万里天。黎岭氛消兵气散,戌楼尘满月华妍。”
据当地老人们讲,民国时候,西古城基本上被埋在沙丘中,还能看出古城的门楼。而今却已不见踪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