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白银 正文
投稿

三苦精神拔穷根奋力作为奔小康——白银会宁县精准扶贫工作纪实(二)

2016-11-09 11:37:15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文良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三苦精神拔穷根奋力作为奔小康

  ——会宁县精准扶贫工作纪实(二)

  记者 梁萍

  新塬镇:特色产业拔穷根

  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黑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集雨增墒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让会宁县新塬镇的马铃薯实现了增产丰收。

  黑膜覆盖种植马铃薯具有保墒、除草、降低温度、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等多重作用。这一由会宁县农业技术人员首创的技术,经专家组测产验收,增产率49%,增收效益明显。新塬镇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和旱作农业区,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最适合种植马铃薯。

  这使得“土豆产业”成了新塬镇的首选扶贫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塬镇组织实施“111122”产业提升工程,把马铃薯种植作为全镇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来抓,推广“黑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集雨增墒栽培技术”。镇上邀请农技专家授课,召开村组农户参加的种植培训会议,配发马铃薯科学栽培技术书籍,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观摩,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现身说法,组织群众集中观看专题片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强技能培训,让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人熟练掌握马铃薯科学栽培技术。

  严格按照“五统一“的模式,镇上切实加强对马铃薯产业的规范管理,即统一规划、统一覆膜、统一调运籽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不断提高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在今年预脱贫的甘岔村,种植脱毒马铃薯5000亩,其中黑膜脱毒马铃薯2500亩,实现户均10亩以上,人均2亩以上,人均增收在500元以上,新建马铃薯贮藏窖38座。全乡推广种植黑膜马铃薯达8800亩,共完成马铃薯种植4.5万亩。

  为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新塬镇按照“整流域、整片带”推进的发展思路,今后重点抓好以黑膜为主的马铃薯种植,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强力推进马铃薯种植“一心、两带、三片“的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孟塬村马铃薯原原种繁育中心,原原种培育200万株,种植脱毒原原种500亩。建设甘岔村“界双路”、河坝村“新西路”马铃薯一级种薯繁育两个示范带,巩固甘岔村2000亩黑膜马铃薯示范点。巩固老庄村、常坪村、杨坪村三个马铃薯商品薯种植示范片,在三个村各新建一个2000亩黑膜马铃薯种植示范点,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其中黑膜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让马铃薯真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拳头产业。新庄镇:群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户户有增收,家家有变化。脱贫攻坚让会宁县新庄镇寺寨村群众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梯田整修了,道路硬化了,自来水入户了,活动场所建起来了……”板着手指头,数着一件件让村里生产生活面貌改变的喜事,村民们甭提多高兴了。

  这些变化得益于精准扶贫好政策的实施落实。在去年全村57户218人精准脱贫的基础上,寺寨村作为全县今年6个示范预脱贫村之一,将完成203户1036人的脱贫任务,实现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36.9元,其中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5216元的目标。

  寺寨村地处新庄镇中部,全村有705户2791人,属典型的干旱山塬区,干旱、霜冻、雹洪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14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273户1382人。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按照镇党委、镇政府提出“摸清家底知穷情、培育产业稳增收、改善条件换穷貌、凝聚力量促和谐”的发展思路,寺寨村紧盯“20+11”退出标准,把“六个到村到户”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抓手,紧紧扭住持续增加这一核心,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寺寨村以水、田、路、林、电、房为重点,以项目投资为支撑,使全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2014年和2015年,全村共实施项目8个,其中新修梯田2500亩、新修村组道路1条3公里、硬化村组道路2.2公里、新建文化广场、文化舞台、村卫生室、幼儿园等公共设施。现在,全村农户饮水安全达到100%,梯田面积达到10435亩,人均达3.7亩以上。硬化道路10公里,完成砂化道路5公里,村组道路畅通率达100%。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340亩,道路绿化10公里。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还完成39户贫困户危房改造,贫困户住房达到100%安全。

  按照“稳定全膜种植、增加养殖规模、鼓励务工经商、发展特色产业、管好惠农资金、健全帮扶机制”的发展思路,全村狠抓落实人均3亩以上全膜粮食、人均1亩草、户均8只羊、户均8千元的劳务收入、户均1亩特色种植、户均增收2千元的“318812”富民产业发展目标。为此,全村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70户1346万元,270户贷款户中有166户发展养殖业,104户发展种植业。镇上鼓励农户大力发展牛、羊、猪、鸡、蜂等的养殖,通过示范引领,引导农户“以养补种”增加收入。新成立种植合作社2家,新种植全膜玉米5200亩,全膜留床面积达到8000亩以上。还在朱沟和柴梁组42户贫困户示范种植党参、黄芪、百合300亩,全村145户贫困户示范种植小杂粮600亩、胡麻600亩,流转土地300亩新推广种植藜麦,涉及贫困户21户。村上还建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一个,完成交易额3.54万元,今年上半年被评为白银市优秀网店。

  值得一提的是,新庄镇还发挥寺寨村在外工作人员多、人缘广等有利条件,确保203户预脱贫户每户至少输转劳动力1人,全村常年务工人员稳定在800人以上,户均创劳务收入8000元以上。

  结合精准扶贫,该村建立了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通过整治达到村内道路整洁、干净、卫生,确保了村容村貌整洁,为全面脱贫,建设美丽乡村打下了坚实基础。土高山乡:唱好乡村脱贫“打靶歌”

  地处会宁县北部的土高山乡有4个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43户3971人,去年106户490人稳定脱贫。

  面对全乡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土高山乡以联村联户、“1236”扶贫攻坚、精准扶贫“三大行动”为载体,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点,注重富民产业的发展和培育,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举全乡之力把脱贫攻坚工作推向纵深。

  围绕改善基础设施,土高山乡全面推进“水、田、林、电、路、房”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完成全乡自来水入户一期主体工程。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实施程塬、上沟、红湾三个行政村新修梯田15000亩,完成马塬村新铺压砂田1000亩。共完成硬化路74公里,沙化道路34公里,解决了大部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完成全乡动力电全覆盖和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全乡退耕还林总面积达到11659.5亩。完成危旧房改造567户,共兑现资金532.4万元。全乡村村通、户户通实现全覆盖。2014年对程塬村、红湾村两村村级办公场所进行新建,建成程塬村、中庄村文化活动广场,完成马塬村村委会院内场地硬化工程。土高山乡邮政所建成并投入运营,彻底改变土高山乡快递业落后的面貌。

  同时,该乡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积极稳妥,就近安置”的原则,对全乡所有贫困户及集中居住不足20户的村民居住点进行摸底建档,统筹规划,对符合条件和有搬迁意愿的贫困户及时上报需求,实现应搬尽搬。

  围绕富民产业培育,该乡培育地方产业,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脱毒马铃薯、砂田瓜类为主,以杂粮、中药材等为辅助产业,加大良种的推广力度,加快脱毒种薯繁育,实现脱毒马铃薯种植覆盖面达80%以上。按照“扩群增量、提质增效”的发展要求,引导群众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水平、提高养殖效益,政府政策性引导,激发和调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劳务技能培训力度,以特色种养业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兼顾其他岗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就业技能培训、“两后生”技能培训、“陇原巧手”手工编织培训等,使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参加培训率达100%,共培训600多人次。让贫困户户均有1人接受培训,户均一人外出务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马塬村是土高山乡2016年预脱贫村,计划年内完成预脱贫71户349人的目标任务。为此,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上按照围绕“水、田、路、电、林、房、教、卫、文、视、网、村”12个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进产业培育等工作。今年,马塬村紧抓政策机遇,实施易地搬迁28户137人;新建文化舞台1座、文化活动室50平方米,硬化广场2500平方米,围栏300米,新建标准化的幼儿园一所;建成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全膜玉米4000亩,黑膜马铃薯2000亩;推广种植特色经济林核桃树1600亩。扩大瓜类种植,种植砂田西瓜1500亩,甜籽一号、籽瓜1100亩。硬化道路16公里,全村道路硬化率达50%。

  奋力作为显本色。在土高山乡,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村容村貌的改变,富民产业的培育,奋战在一线的干部群众正书写着土高山乡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中川镇:山塬上展现脱贫新画卷

  “改善基础条件换穷貌,培育富民产业拔穷根,强化公共服务奔小康。”按照这一发展思路,会宁县中川镇糜岔村紧紧扭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整合项目资源,强化工作措施,有力有序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糜岔村位于中川镇东南部。全村2013年底贫困人口139户650人,贫困发生率96%;2014年底贫困人口96户465人,贫困发生率68.7%;2015年稳定脱贫10户44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421人,贫困发生率为62.2%,争取2016年实现稳定脱贫81户403人,贫困率下降到1.03%,实现整村脱贫。

  为实现脱贫,糜岔村按照“县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县精准扶贫工作会议、脱贫工作要求”精神,把精准扶贫工作做为“一号工程”,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条件、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使其就业有门路、创业有项目,发展有奔头。

  针对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实际,今年以来,对照贫困村、贫困户各项控制指标和“7+13”退出标准,糜岔村逐类逐项进行完善。目前,自来水入户工程主管道已通到全村4个组,全村黑膜马铃薯种植达到800多亩,完成阳坡湾道路硬化3公里,绿化道路5.2公里,完成庭院绿化72户。全村全部实现农网改造。全年计划完成25户贫困户危房改造,目前已完成改造15户,10户正在建设之中。建成用地60平方米标准化幼儿园1所。建成40平方米标准化村卫生室1处。在下庄组新建2000平方米文化广场1处,新建文化舞台1座,还建设完成250平方米村级阵地1处,提升村级服务群众能力。

  脱贫攻坚产业培育是核心。根据贫困户发展现状,因户施策,按照“1+N”产业增收措施,糜岔村在巩固全膜种植的基础上,以马铃薯集中连片种植、肉牛养殖和劳务经济为重点,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大力推广新品种引进、配方施肥、机械耕作。全村贫困户种植玉米1000亩,人均达到2亩;推广“一膜两年用或多年用”小杂粮种植200亩,人均达到0.5亩;成立了黑膜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了500多亩的集中连片示范区,全村黑膜马铃薯种植800多亩,人均达到1.9亩。充分利用精准扶贫贷款,发展肉牛养殖73户,引进良种肉牛140头。以劳动力技能培训为前提,举办陇原巧手培训1期,培训妇女60人次。举办种养殖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劳动力117人次。输转劳务200人次,贫困户户均输转劳务1人。

  干群齐心改穷貌,山塬再展新画卷。现在,糜岔村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张文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