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甘南
投稿

唱响“五大生态”主题曲实现全面小康“甘南梦”——访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俞成辉

2018-03-23 08:36:06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专题】美丽甘肃·网络媒体生态行

  原标题:唱响“五大生态”主题曲实现全面小康“甘南梦”

  ——访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俞成辉

  记者 包文文

  深秋的甘南大地,牛肥马壮、牧歌悠扬、景色如画,这片金色的草原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甘南州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描绘了宏伟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甘南州如何推动长足发展长治久安,如何依托生态实现绿色崛起,如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进程,本报记者专访了州委书记俞成辉。

  记者:俞书记,您好!您于2012年来甘南工作,作为参与者、见证者,甘南近年来取得的哪些发展变化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俞成辉:过去的五年,是甘南历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在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瓶颈制约严重的情况下,州委团结带领全州73万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实施“五大战略”,加快推进“五大建设”,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谱写了甘南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十二五”期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5%,累计完成83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是“十一五”末的2.39倍。今年,全州旅游人数预计突破1000万大关,实现综合收入44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4.1倍和4.6倍。二是稳定局面更加巩固。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开展反分裂斗争,深入开展“单位联系寺庙、干部联系僧人”和“生态文明和谐寺院”创建活动,大力推行“群众管理群众、僧人管理僧人”的基层维稳模式,基本扭转了维稳工作的被动局面。践行群众路线,推进化解了尼江两村持续近60年的历史积怨,正在向“团结稳定村、文明富裕村、坚强堡垒村、先进模范村”的目标迈进。三是生态优势更加凸显。甘南先后被国家确立为全国13个地市州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单位,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草原生态奖补、天保二期、退耕还林还草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全面启动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架起了脱贫致富的“畅通桥”、开辟了圆梦小康的“新天地”。四是城乡环境更加优美。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打破了过去“脏乱差”的桎梏,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的预期目标。五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圆满完成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7·22”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全州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28.39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7.9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1.3%下降到14%,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3226元增加到2015年的1965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586元增加到5928元,年均分别增长10.4%和13.4%。

  六是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启动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十大行动”,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58项,全面建成“三张清单一张网”,“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和旅游消费侵权先行赔付工作走在了西北地区的前列。

  记者:到2020年,甘南州要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州委有哪些具体目标,是出于什么考虑?

  俞成辉:我们提出打赢“一场战役”、实现“两个翻番”、做到“四个率先”、确保“四个提升”的“1244”发展目标。“一场战役”,就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两个翻番”,就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比2011年翻一番。“四个率先”,就是率先创建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示范区。“四个提升”,就是综合发展实力显著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同步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体现和落实了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和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走向和客观规律,涵盖和指明了全州改革发展稳定的整体架构和着力重点,既是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平台载体,又是对第十一届州委“五大战略”和“五大建设”工作思路的升华拓展。

  记者:您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精准聚焦“五大生态”主攻方向,具体内容有哪些?

  俞成辉:一是着力打造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态。甘南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在交汇变迁中挺起的一座生态脊梁。我们将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真正把属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还给大自然、把属于老百姓的生态红利交给老百姓、把属于下一代的宝贵财富留给下一代。

  二是着力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态。实现长治久安,民生是根本,稳定是保证。我们将牢固树立“短期发展靠稳定、长期稳定靠发展”的理念,深度聚焦惠民、利民、富民、安民导向,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切实抓好维护稳定“头等大事”,在多措并举中改善民生,在未雨绸缪中化解矛盾,在有的放矢中促进和谐。

  三是着力打造朝气蓬勃的经济生态。甘南全境属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禁止和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将紧紧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坚决打破基础瓶颈制约,切实发挥文化旅游和现代农牧业两大首位产业的引擎带动作用,培育壮大非公经济,加快形成多元支撑、活力迸发的现代产业格局,推动资源优势向特色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真正使甘南在区域竞争和转型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着力打造光辉灿烂的人文生态。甘南自古以来就是安多藏区的文化核心,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在斗转星移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塑造和培养了具有历史特征、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气质。我们将牢牢抓住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成果,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断提升文化竞争力,增强文化辐射力,扩大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软实力向经济支撑力转变。

  五是着力打造团结奋进的政治生态。甘南虽然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却没有向困难屈服、向现实低头。我们将继续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优良传统,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真正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锻造成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清正廉洁的战斗堡垒和时代先锋。

  记者:您在报告中首次提出“绿色崛起”概念,特别强调要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具体有哪些落实措施?

  俞成辉: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小中见大、四两拨千斤,不仅革除了千百年来农牧民群众的陈规陋习,而且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让现代文明破窗而入,使新风正气得以弘扬,必须以摧枯拉朽之势、锲而不舍之功、脱胎换骨之效,将这场“环境革命”进行到底。我们将巩固发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成果,扎实推动整治工作由党委政府教育引导向全民主动参与转变、由运动式组织向常态化治理转变、由“视线内无垃圾”向“全天候洁净美”转变。紧紧围绕“闻名全省、领先藏区、叫响全国”的目标要求,舆论宣传再加力,资金投入再加码,组织保障再加强,督查落实再加压,确保环境整治成为改革开放的“先手棋”、转型升级的“催化剂”、维护稳定的“助推器”、改进作风的“主课堂”、自信自强的“动力源”,成为革除陈规陋习、接轨现代文明、展示魅力风采的一面旗帜。深化拓展环境卫生整治的内涵和外延,通过生产方式的大转变、生活质量的大提升、城乡面貌的大改善,倒逼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聪明才智、热情动力和责任担当,出好组合拳,打好整体仗,奏响交响乐,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加快建设“大美甘南、圣洁藏乡”的生动实践中,沐浴“凤凰涅槃”的洗礼,收获“破茧成蝶”的快乐。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践行生态信仰的主阵地、统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精准扶贫的新载体、实现全面小康的新创举。我们将坚持把工作的着力重点放到农牧村,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加快脱贫攻坚的平台、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平台、构建生态文明的平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平台、推进长治久安的平台,高效整合农牧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层组织、平安甘南、精神文明等建设项目,大力创建一批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生态文明小康村,切实推动城乡整体面貌由城市“盆景芬芳”向城乡“花开满园”转变。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15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努力把广大农牧村打造成“山清水秀环境美、丰衣足食生活美、纯朴善良心灵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一流生态家园。

  俞成辉最后说,办好甘南的事情关键在党。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各族人民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为甘南藏区与全国全省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