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定西 正文
投稿

定西:临洮探索改造危房新模式

2016-10-17 08:58:1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临洮探索改造危房新模式

  记者 祁玉洁

  绝望遇希望

  高贵喜兄弟三人是临洮县洮阳镇王家咀村出了名的困难户,尤其是高贵喜,年过48还是光棍一条。但走进他家院子,眼前一排贴着瓷砖的新房在绿树的掩映下分外鲜亮。

  王家咀村驻村干部张亚林翻开手机介绍,“瞧,这是高贵喜以前住的房子,房子破烂不堪,墙上皮掉的满地都是,墙面四周裂开了缝,墙根下全是老鼠打的洞,现在的新房子是政府帮助他建的,他一分钱都没掏。”

  高贵喜说:“旧房子一下雨就漏水,想修可是没钱,更别提找媳妇了,打算就这样浑浑噩噩一生,没想到今年政府帮我建了新房。”

  相比高贵喜,孙占强是喜上加喜,他准备在粉白相间的新房里,迎娶心爱的姑娘,他笑着说:“由于父亲生前患病家里拉了一屁股债,实在没钱盖房,还是党的政策好,帮助我盖房子,让我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

  躺在新房炕上,一个月前尚住在自己粮仓的孙晶至今还以为在做梦。去年4月份的地震,让家里的房子变成了危房,墙上开了四处5公分的裂口,为了人身安全,孙晶搭过帐篷、睡过粮仓。今年58岁的孙晶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被列为三级残疾,媳妇先天性聋哑,是一级残疾,但家里两个孩子很争气,女儿考取了天水师院,儿子在华北水利水电学校读书。一个孩子一年的学费2万元,家里经济来源除了村上120元的低保外,就是老孙养的八只羊和一头牛,还好有助学贷款缓解了他们的压力。

  该镇党委副书记梁博说:“孙晶户籍不在王家咀,不能享受危房改造补助,政府考虑他家条件极其困难,就特地补助1万元修缮加固危房。”孙晶满含泪花,激动地说:“我现在住上明亮的房子,心情特别好,没想到在最艰难的时候,政府好政策雪中送炭,帮助我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对生活有了信心。”

  改造变创造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临洮县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累计完成危房改造2.94万户。然而,全县C、 D级危房存量大,维修改造任务艰巨,特别是推倒重建模式存在成本高、期限长的问题,群众举债建设、因房返贫现象比较突出。

  临洮县城建局负责人赵燎介绍:“该技术有四个优势:一是改造工艺简单;二是改造成本低,加固维修80平方米的住房仅需8000至1万元,较拆除重建节省7至9万元,农户不花一分钱利用政府补助资金就可以安全住房,很大程度缓解了贫困农户因资金不足而不愿改、改不了的问题;三是施工周期短,新建一所新房至少需要2至3个月,加固维修只需7到10天左右;四是保持了传统风貌,加固维修只对房屋墙体结构改造,既经济又实用。

  目前,临洮危房改造技术得到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家的认可,并且评审认为临洮农村危房修缮加固技术成熟,具备全面推广的条件。宁夏、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众多城市纷纷前来学习改造技术。

  贫乡踏富路

  临洮创新推行农村危房修缮加固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可借鉴、可复制的农村危房改造新路子,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国家及省上领导的充分肯定。

  洮阳镇车刘家村全村共有危房44户,今年县上首先选择在车刘家村曹家坪开展危房加固维修试点,对19户(6户建档立卡户)不同类型的C、 D级危旧房量身定制了加固维修方案,通过采取捆绑、支撑、牵拉、紧固、纠偏、注浆等加固措施,使原有危房达到了抗震设防要求,同时,对曹家坪两条主巷道房屋墙体进行了粉刷和喷绘,房前屋后整体形象明显改观,形成了鲜明的村庄风貌。通过危房加固维修和村庄风貌改造,有力推动了该村旅游产业发展,今年5月份临洮县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紫斑牡丹文化旅游节,累计接待游客4.5万人次,在当地带动发展农家乐12家,新增就业岗位60个,实现旅游收入500多万元。

  洮阳镇王家咀村位于洮河西岸,距县城3公里,该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产业优势明显,是全县着力打造的美丽乡村之一。经过近两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该村形成了以香道文化展示、农家乐休闲、采摘农业、洮河景观文化为代表的休闲旅游产业,已成为该县有名的城郊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临洮县通过加固维修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探索改造危房新模式,同步完成村庄风貌改造,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预计到2016年年底,该县将完成3108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的危房改造工作;“十三五”期间,将有6614户农民完成危房改造。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