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坚持互学互鉴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融合发展》论坛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表示:
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归结于创新
莫言 记者 丁凯/摄
演讲一开始,莫言就表示:“我是第二次来敦煌,上一次来是28年前。感到这些年敦煌变化非常大,周围的环境和人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这些变化之外,敦煌还有很多永远不会变的东西。这次丝路文博会的LOGO,第一眼看上去是两条交叉的彩虹,符合丝绸之路文博会的基本结构;再看一看是个人字;再仔细一看,是一个大步奔跑的人,看起来跑得很轻松很愉快。这个人应该是面向西方奔跑。但是换一个方向看,这个人可能又是向着东方奔跑,所以不仅东方人要向着西方奔跑,西方人也要向着东方奔跑,一切的交融都是双向的。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时候,西方人也在向东方学习,因此贯穿东西的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汇之路,互相借鉴之路。”
莫言说:“丝绸之路最早是沿途人与人之间的贸易往来,来自民间很简单的需求让我们扩展出国家的希望。实际上这条路最早交流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会在后来形成文化政治上的统一。最初无非是把我们最好的东西互相运输,随着经济上的交往慢慢地有了文化交融。想一想在一切都不发达的曾经,我们的祖先乘风破浪把我们的文明传播过去,把外面的文明带回来。一方面,今天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超过我们的祖先。当年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创作了一些作品,到了今天我们还是不知道,我们也无法还原出当年在敦煌石窟上开凿的那些手艺人,他们的头脑中怎么产生了这样美妙的文化组合。这些文化元素中,毫无疑问的有伊斯兰教、佛教等文化。这些创作者将多种文化作为他们想象的基础,最终融合起来培育出来敦煌文化,这种交流才会产生进步才会创新,文化交流根本的目的应该归结到创新。”
演讲的后半段,莫言主要提到了“创新”的内容,他说:“我们现在感叹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如此璀璨的文化宝库,一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问我们给他们留下了什么?我们应当怎么回答?我们很好地保存了敦煌文化。但是我们创造了什么?我们无愧我们的先人,但是我们愧对我们的后代。”“现代我们强调创新,创新是吸别人的长,补自己的短。我跟法国的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大师是很好的朋友,我们谈过建设国家大剧院的想法。当时全世界几十个建筑大师都拿来设计方案,最终选中了他的设计。当时大众也对于这个建筑充满质疑,觉得不伦不类,跟中国的建筑风格不协调。我当时跟他聊到这个话题,他说:‘大剧院还没有使用,用不了多久剧院启用后你看看演出再来谈谈你的感受。’后来我确实去看了,夜晚的时候灯火通明,大剧院的倒影就像传统的阴阳之美,进入之后非常敞亮。因此我认为,和谐并不是完全一样就是和谐,尖锐对抗中也会有一种对抗的和谐,如今我们包容心更大一些,把我们的事业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莫言谈到了对抗之美。
对于敦煌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莫言认为“敦煌文化实际上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对抗和融合,走在中国,会发现很多庙的建筑很像京都奈良的建筑。我跟随行的人这样讲,他们都反驳我,说不是,是京都的建筑很像唐朝的建筑。唐朝时日本的留学生把唐朝的文化带入了日本,如今很多中国失传的东西都可以在日本见到。但是日本在学习的基础上借鉴了本民族的艺术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到了现在反过来让我们学习。所以我们的丝绸之路最终的目的,也就是在经过充分的交流碰撞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和艺术作品。”(首席记者 张子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