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文博会特刊】我与莫高窟的不解情缘

2016-09-20 10:11:2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兰琴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莫高窟

  第一次去莫高窟,是四年前的一个夏日,洞窟里,人头攒动,虽是一再为壁画、雕塑震撼,但跟着摩肩接踵的人,每出一窟,总是失落。

  这次去是冬天,季节大好。游人稀少,空气清冽,视野空旷,行走从容。想那些形形色色壁画里的人,也终可以按着画里的方式,清清净净地过上一个冬天了。

  河西风大,随处的树木、叶子落得精光。真是一场透彻的酣眠。莫高窟九层楼前的杨树,树干像刷了层白漆,阳光下,白得刺眼。那杨树,冷冷静静棵棵直立,只是满树干大睁的眼睛,泄露了万般心事。这种树,大约很适合在干涸处生长,那一年,在酒泉的夹边沟,也见过大片这样的林子,是夏天,树叶兀自浓绿成一片,但合了那地名,树干骨殖一般又白又硬,阳光热辣辣的,却总也晒不烫它们似的。

  这清廓肃静的季节,最适合感受一窟一窟的华丽和热闹。

  那日,出了一个洞窟,总想着那幅壁画。讲的是一个佛经故事,几个高僧在林下喝酒,忽闻消息,远处一个村庄起了大火,谈笑间,一位高僧一扬手,朝那方向泼过一盅酒去。焦急万分的人们看着火突然间就渐渐熄了,空中还漾着淡淡的酒香。这边厢,几个人依旧把酒叙谈,风轻轻吹着,一树菩提叶子小扇子一样沙沙沙地给他们摇着。一想起这个壁画,总觉得佛家也有世俗的可爱,并不永远是正襟危坐的样子。古人们的想象,虽不似西方人那样总是一个又一个庄严的大剧,但这想象自有它的妙处,不经意时,悠闲自在地到处点染,像宣纸上泼洒的墨迹,一派随性和惬意。想想看,那灭火的又端端是酒,真是洒脱。

  都是让人极尽仰视的大佛塑像,隋朝的大佛,胖、僵硬。唐朝的大佛呢,是丰腴,露出的是骨子里的灵动和富足。九层楼里高达35.5米的大佛,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后来被历次修缮,宋朝时,新塑了一只被损毁的佛手,于是,佛的两只手,就像是两个朝代:唐的佛手优美生动,柔软至可以拈花;而宋的佛手呆板僵硬、似乎一动都不敢动,这让人想到了两个朝代的气氛。其实,唐至北宋,在《清明上河图》里还是一派繁华自得和悠然,到南宋,氛围就陡变了。

  一年冬天,在甘谷县大像山去瞻仰20几米高的大佛,佛窟是北魏时凿在峭壁之上的,大佛塑像成于盛唐,佛安详坐卧,山下是芸芸众生。远远的,渭河如带,山脚是大片农田。一队人吹打着乐器走进田里,鞭炮噼里啪啦,是亲人们在为逝者举行一场红红火火的丧葬。大佛就那样宁静地俯瞰着世间的生死。那大佛的形容气度,依旧是盛唐气象。

  到了清朝,佛的塑像越来越小了。在丝绸之路一线看到的清的塑像,华美的赭红成了清冷的蓝紫,塑像面色煞白,也胖,但像浮肿,神情也是凉的。在陇东覆钟山下的北石窟寺,亦有一雍容的唐朝大佛,山崖上凿有很多石窟,崖角一小窟内,有送子娘娘的塑像,清朝的塑像,姿势拘谨,着蓝紫的旗服,露出的却是金莲小脚。

  莫高窟第148窟,主室佛坛上,是长15米的释迦牟尼80岁的涅槃塑像,佛右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安然入睡,柔软的衣纹随身形起伏。最可琢磨的还有涅槃像后站立的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七十二身。七十二人,道行深浅不一,各自神情不同。击掌大笑、会心微笑、沉思冥想、忧伤、哀泣、号啕大哭……世间百种心情,皆能从这些脸上找到映照。而长眠的佛、一派宁静超然。

  出了牌坊,走了很远,就要离开莫高窟时,忽地看到了孤立在路边的王道士塔。许多游人只记得进了园,看窟、看壁画、看佛,都忽视了这个远离莫高窟的土塔。人们去看藏经洞,去想象堆叠成小山的浩繁的经卷,想象导游枯燥的解说词里的那个矮小干瘦的王道士,他如何发现了这个洞,洞子开了,外国人来了,卷子如何纷纷流散……

  只是,出出进进,游人们与这道士塔擦肩而过,更少有人悉心读完那碑文里王道士的前身后世。

  丝绸之路被人们遗忘后,莫高窟的绚烂也渐渐褪去。敦煌风大啊,沙石弥漫,流沙一寸寸堆积,就要盖住那底层的洞窟了,那个清苦的道士每日里去清除沙子,让洞窟一点点再敞亮起来。沙子最像时间,慢慢堆积、慢慢泄漏。王道士没想到,他自己也成了一粒牢牢嵌在这个盛大的洞窟上的细沙,卑微、色泽昏昧,在这里,日日被人反复述说。

  莫高窟而今远离人声,寂悄地立于山崖,从远处望去,衰旧成寸草不生的山的颜色。宕泉河畔,摇曳着土黄的苇子。想在一千多年前,远在天边的黄沙戈壁之上,云蒸霞蔚、金碧辉煌的莫高窟,是如何夺人眼目啊。

  莫高窟向西,过了鸣沙山,有个与莫高窟呼应的洞窟,叫西千佛洞。据说其开凿年代甚至早于或者最晚与莫高窟同期。

  真是奇异,远处看,西千佛洞完全藏在大漠底下。只在地面冒出一些树梢。走近那里,目光落下去,是一片草木丰美温润安静的风水宝地。听见汤汤的水声,去看,是党河。这河在荒漠之中,也流得神奇。石窟就凿在河岸边一堵峭立的悬崖上。杨树高大,依然是雪白的枝干,叶子落得精光,阳光里,密密的影子落在崖上,帘子一样轻轻遮着一个个洞窟。崖上共十六个窟,可惜窟门都锁着。日光尚未偏西,偌大的院子,阒无一人。抬头看,天蓝得像玻璃。据说,西千佛洞壁画中有大量生动的田间劳动场景,与莫高窟壁画不同,大约有着浓郁的尘世景象,可惜不能亲见。

  前几日读南宋李密的《武林旧事》,书中有个插图,是一幅宋代的敦煌壁画。相扑图,十几个男人赤身角逐,两个落败者寂然在一边躺着。配文是《御教》,写南宋孝宗皇帝阅兵时的盛大场面,“戈甲耀日,旌旗蔽天,连亘二十余里,粲如锦绣。”又想南宋真是奇怪,国祚绵长、文采斐然、但武力衰萎,少有阳刚气。想那阅兵的阵势,未免太虚张了些,再看这壁画里的相扑,又未免太娱乐了些。

  一百多年前,法国人感慨敦煌壁画简直是一座世上少有的“墙上的图书馆”。真想沉溺在每一个窟里,一寸一寸,把墙上的画琢磨过去。□习习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张兰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