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莫高窟:繁华宛如一场大而盛的梦境
莫高窟:繁华宛如一场大而盛的梦境
莫高窟第332号洞窟中《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碑文记载,“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
鸣沙山东麓断崖为红色砂岩,夕阳落在崖壁上,这里将开凿成为佛温暖的家。
三危山东西绵延数十里,主峰隔着大泉河与鸣沙山东西相望。从此,三危山下的峡谷燃起了拜佛的香火,响起了诵经的木鱼声。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因三危山而建,三危山与鸣沙山便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危山是先于敦煌进入中国古代典籍的。据史书记载,“舜逐三苗于三危”。舜将原住在南方、在部落战争中落败的三苗人流放到了三危山。这支三苗民族以三鸟为图腾,成为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敦煌居民,也由此翻开了敦煌灿烂历史的第一页。
当地的百姓将此山奉为神山,历代修建有王母宫、老君堂、南天门等一批古建筑,清代敦煌八景将三危山列为敦煌第一景,称做“危峰东峙”。
三危山半山有一井,人称“观音井”,连着观音寺。传说是南海观音路过此山小憩,不小心将手中装着圣水的玉净瓶遗落化为此井。传说里的观音有些像丢三落四的邻家小妹,神也因此让我觉得家常了许多。
王母宫大殿坐落于三危山顶峰,二层歇山顶式宫殿建筑。站在三危山顶峰的王母宫前,俯视莫高窟。漫漫黄沙之中,忽有数千仞悬岩耸立,站成一条峡谷。敦煌风大,沙涌起又落下,垒出鸣沙山一座又一座的沙山。这些沙山如塞外牧人的帐房,不停地移来移去,却独独不进峡谷里。峡谷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桃花源,从南到北,一千六百多公尺。一股清泉从南端涌出,又从北端没入地下,养育出无数参天古木,苍柏拔地而起,郁郁葱葱。
峡谷里的莫高窟如一片绿色树叶不小心飘落沙漠,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
飘落沙漠的这片树叶总是绿着,因为,与佛有关。
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第423号洞窟的题记中。第423窟壁画,佛殿建筑威严,佛端坐其中,丰润大气,左右菩萨、弟子从者如云,已初有唐代风范。
莫高窟名称的由来莫衷一是,我喜欢这样一个说法,洞窟的第一个开凿者是乐僔和尚,为了纪念他“莫高于此”的功德,该石窟群定名为“莫高窟”。
莫高窟从来就不缺乏不远万里的追寻者。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敦煌遗书。莫高窟现编第16窟,北壁一个封闭的石室中,曾发现了大量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称作17窟藏经洞。惊世发现,引得劫掠者纷至沓来。敦煌石窟和遗书使得众多国内外学者趋之若鹜,不断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
接着说莫高窟第332窟,此窟建于初唐698年前后,又名“圣历窟”“李克让窟”,是这一时期的经典洞窟之一。五代以后,它的前室和甬道被信徒们重新涂绘过。
洞窟为中心塔柱式,西壁开有佛龛。这种形制的洞窟,是前期洞窟多采用的模式。就是开凿时在洞窟的中央留下一个方柱,然后在柱子的上面开龛,龛内塑像。空间宝贵,洞窟的开窟者想让里面多住几位佑护众生的佛。
甬道南壁有三身男供养人像,甬道北壁,绘有两身女供养人像,头上戴了高高的“顾姑冠”,身着晕花大袖长袍,拖曳到了地面,脚上也是穿靴。走在前面的女供养人身后一位侍女帮她提着衣襟,一个小孩儿握一枝含苞欲放的花,正是敦煌的春天吗?
李克让,后唐太祖李克用之弟。祖先是唐朝时我国西北沙陀人。他们一家从唐太宗时起,就世世代代效忠唐室,为唐廷拓边守土。广明二年(881年),唐廷召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李克用率沙陀、鞑靼兵攻入关中,迫黄巢军撤出长安,以功授河东节度使。第332窟如那个时代的写照,李克让将他着蒙古服的家人作为供养人绘入窟中了吗?
《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是李克让修建敦煌莫高窟第332窟的功德记。从此碑碑文,人们得知了莫高窟创建的原因。
乐僔之后,三危山又多次有千佛或是金光显现。这座连绵的赤褐色山,在人们心目中是金灿灿的。我长久地凝望着三危山,期待着传说中的景象出现。夕阳西下时,我总是怀疑我也能见到乐僔曾目睹的“金光”。
在莫高窟,你总会反复听到佛光的故事,带着它神秘而让人敬畏的色彩,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