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正文
投稿

兰州制造助力“天宫二号”

2016-09-20 07:27:23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杨亚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兰州制造助力“天宫二号”

  多项“兰州制造”航天设备登上了天宫二号,并助其成功太空筑巢

  中国甘肃网9月20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记者 张文博)今年中秋月夜,国人又一次见证了祖国的“飞天”壮举。当晚10时零4分,搭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并取得圆满成功。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自然离不开科研人员辛勤付出,他们中一部分人就在我们身边,为祖国的航天事业默默付出。地处兰州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0所不仅为天宫二号提供了人才技术支持,还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提供天宫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类设备。多项“兰州制造”航天设备登上了天宫二号,并助其成功太空筑巢。

  众所周知,本次天宫二号将搭载进行空间冷原子钟实验,有望实现约3000万年误差1秒的超高精度,这将是国际上首台在轨运行并开展科学实验的空间冷原子钟,也是目前在空间运行的最高精度原子钟。而空间冷原子钟实验离不开510所研制的微重力测量仪的保驾护航。

  天宫二号飞行器进入预定轨道后,510所研制的微重力测量仪注入开机指令进入微重力水平测量阶段,经判读测量数据正确,产品工作状态良好。微重力测量仪对空间实验室在轨飞行期间的微重力加速度,对各项微重力实验的微重力水平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对航天员活动期间的微重力水平进行监测,为实验舱内开展的空间科学实验提供微重力水平重要的参考依据。

  “神秘”的天宫设备这些兰州造

  据介绍,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任务中,510所主要承担的设备包括天宫平台设备和有效载荷设备两大类。其中天宫平台设备主要包括综合显示单元等仪表类设备,舱内及个人等照明设备,舱门检漏仪、舱门平衡阀等结构机构类产品,以及液路温度传感器等热控类产品。多项“兰州制造”航天设备也登上了天宫二号,并助其成功太空筑巢。在天宫二号研制过程中,510所为天宫二号新增研制了空间综合材料实验炉、斯特林制冷机、气体捕集器等载荷类设备,将主要用于空间实验室开展相关空间实验的工作。

  ●空间综合材料实验炉

  如何利用最小的空间设备开展多批次实验样品的管理和更换功能,实现在轨航天员参与操作功能是现阶段空间综合材料科学研究的难点。510所为此研制了新一代空间实验有效载荷——天宫二号空间综合材料实验炉。空间综合材料实验炉设备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多样品、高效和高可靠性等空间产品的技术特点,代表了同期我国空间材料科学试验装置的技术水平。本设计最大的特点在于利用最小空间设计了最多样品实验;密封性能良好,宇航员通过开、合盖操作可进行多批次样品实验。空间综合材料实验炉装载于天宫二号密封舱。

  ●斯特林制冷机

  斯特林制冷机主要为某些对环境温度敏感的设备提供适宜的低温工作环境,保证设备的稳定工作。510所采用全柔性支撑的纯气动相位调节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因部件运动带来的疲劳、磨损等失效风险,解决了产品应用的可靠性和长寿命问题,同时该技术也使斯特林制冷机在振动输出量级上具备明显优势,保证了被温控设备的稳定工作。

  ●气体捕集器

  由于空间站需要在空间长期服役,因此对于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宫二号就承担着为我国空间站进行技术储备的重任。510所在天宫二号上研制的气体捕集器主要用来将管路中气液混合状态下的气体在捕集器内部里进行分离收集,当收集到一定量时由航天员操作放气阀放出。

  天宫二号的“安全卫士”里有15个兰州年轻人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成功发射,令510所软件中心的15名成员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激动。因为,相对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搭载了全新配套的空间应用系统和载荷设备,其配套数量和系统复杂程度均创历次载人航天器任务之最,在众多复杂的系统软件中,由510所软件中心承制研发的软件配置项就有数十项!手控编码单元软件、综合显示单元DSP数据处理软件、手控编码单元FPGA、综合显示单元FPGA、通讯调度软件、舱门快速检漏仪软件等软件系统都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肩负着确保舱内环境和航天员安全、分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重要使命。

  回顾与天宫二号一起成长、研制攻关的日子,充满了汗水与付出,也充满了收获与喜悦……这支最初只有4名成员的队伍成长为一个15人的大集体,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团队,经过一次次的历练,在天宫二号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骨干作用。510所软件中心全体研发团队在圆满完成天宫二号各项任务后,他们立即投入10月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级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工作中。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杨亚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