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与兰州观众论道文学(图)

2016-09-18 08:18:5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有河流穿过的城市是有灵性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与兰州观众论道文学

  莫言观点

  ◆有河流穿过的城市是有灵性的,兰州的中心,母亲河穿城而过,给予了这座城市无与伦比的美丽。

  ◆作为作家需要认真思考怎样讲中国故事,生活在当代的作家应该向历史寻找素材。

  ◆长篇小说像独特的建筑物一样曲折有致,要有建筑家的想象力和结构感。

  ◆每个人都是故事的讲述者。作家的天职就是讲故事,所以讲究讲故事的方法,怎样运用语言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一部作品能引发感情的共鸣,就是描写了人类共通的人性。

  中国甘肃网9月18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记者 华静 文/图) 9月17日晚,矗立于黄河岸边的兰州音乐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化兰州·全民共享”公益项目系列活动《金城讲堂》隆重开讲。首位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做客《金城讲堂》,为兰州市民面对面讲授“讲述中国和走向世界”的主题报告。兰州市民也通过讲堂走进当今文坛巨匠内心世界,近距离聆听世界的中国故事。

  有河流穿过的城市是有灵性的

  晚上8点整,在观众的欢呼和掌声中,身着一身考究西服的莫言走上了金城讲堂的讲台,走进了观众的视野。他透露自己30年前曾来过兰州,感慨如今的兰州变得让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优美的环境,现代化的建筑,尤其是黄河两岸如画的美景更是凸显了兰州的魅力。形容兰州的变化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他说,与曾经的兰州相比,现在的城市变得美丽和高贵。“我认为,有河流穿过的城市是有灵性的,兰州的中心,母亲河穿城而过,给予了这座城市无与伦比的美丽。”此时莫言先生风趣的说,兰州和我家乡喝的都是黄河水。希望上游的人节约用水,给下游山东人民留点儿。瞬间“引爆”了现场气氛。

  作家要认真思考怎样讲述中国故事

  一开讲,莫言坦言“讲述中国,对话世界”这个题目太大,不知从哪里讲起,他回忆着自己几十年的写作之路,说“过去几十年来都在努力写作,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通过写作在讲述中国故事,更没想到外国读者读的时候会把这些文字当作特定的反映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来看。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可以用来描写和歌颂的故事可谓是汗牛充栋,现在更加意识到作为作家需要认真思考怎样讲中国故事,生活在当代的作家应该向历史寻找素材。

  作家要有像建筑设计师一样的想象力和结构感

  莫言说:“长篇小说像独特的建筑物一样曲折有致,要有建筑家的想象力和结构感。”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职业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和别人不一样,就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小说最早作为口头文学存在。每个人都是故事的讲述者。音乐家用歌声和乐器“讲故事”,画家用色彩和线条“讲故事”,舞蹈家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形体“讲故事”,除了这些艺术家,工人和农民也是讲故事的人,高楼大厦和千里沃野都是他们讲的故事。作家的天职就是讲故事,所以讲究讲故事的方法,怎样运用语言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老作家要“放下身价”,向年轻人学习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作为作家如果不想被时代所抛弃,不让自己的创作思维枯竭,就要和当下的生活保持联系,多和年轻人交流。莫言笑称,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创作慢慢枯竭,想要描写当下的年轻人困难会越来越大,“年轻人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和我们这一代不一样了,梦想似乎也不一样了。我做梦会梦到高粱、庄稼和玉米地,而现在的年轻人会梦到时空穿越和漫画等……随着年代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代沟。所以老作家要放下身价,向年轻人学习,当面对丰富的社会,想要无所不知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学习和体验生活也要“精准”,要选择一个比较熟悉的点扎根下去,这样才能驾轻就熟。

  写作的终极目标是对人性的描写

  “写作最终完成的任务和目的是不变的,那就是对人性的描写。”莫言语重心长地说,一部作品能引发感情的共鸣,就是描写了人类共通的人性。莫言回忆自己年轻时读很多外国文学名著时,虽然从来没有去过那个国家,但是依然会被深深打动。书中描写的人物鲜活地就像身边熟悉的人,甚至就是我们自己,这就是写到了人性的共同之处。

  短短两个小时的演讲,观众反响强烈,不时为莫言精彩的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从一个作家的角度讲述了怎样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让金城市民受益匪浅。市民也通过“金城讲堂”这个包容开放的文化新空间,在这场文化盛会中感知文化、提升自我。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