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召开
金关汉简
8月17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卧庄宾馆开幕。会议由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文化遗产院出土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师范大学、上海中西书局等七家单位合作承办。来自国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围绕20世纪以来国内外出土的简牍帛书展开了热烈讨论,交流研究成果与学术见解,瞻望了简牍学的发展前景。值此会议,肩水金关汉简的整理工作也宣告结束,成为这次会议探讨的重要内容。
学者盛赞《肩水金关汉简》整理工作完成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说,有幸参与了《肩水金关汉简》第五卷的审稿与定稿会议,亲眼见到数十位学者为一字一句的识读反复研讨,甚至是激烈争辩的盛况。正是由于学者的这种认真和负责,于是才有了现在所见到的高质量的这部出土文献的整理制作。在孙家洲看来,尽管“肩水金关汉简”整理出版之路充满曲折和挑战,但它必将为中国简牍学、边疆民族史地研究、秦汉史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提供新的史料、新的格局,并带来新的突破。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教授陈文豪说,作为连续参加过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老兵”,此次会议是继1991年和2011年两次会议之后,全球汉简学者们又一次相聚兰州。尽管三次会议时隔20多年,但他认为“每一次会议都是中国简牍史上新的里程碑”。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主任杨振红认为,近年陆续整理出版的如《敦煌汉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等一批简帛资料弥补了中国文献史料记载中的不足,推动了中国战国至北魏的历史以及整个东亚历史的研究和认识,带动了历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简帛学研究的学者遍布世界各地,每年在中、日、韩,以及欧美等国家都举行专门的简牍学术研讨会。杨振红说,目前甘肃发现和出土的历代简牍有7万多枚,仅汉简就占全国出土汉简的82%以上。20世纪初以来,在甘肃集中发现的汉简有居延汉简、悬泉汉简、敦煌汉简等,内容涉及学科门类多且保存的历史资料丰富而备受学术界关注。
将带来新一轮学术研究高潮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德芳着重介绍了《肩水金关汉简》的发掘整理情况和《甘肃秦汉简牍集释》整理出版的新收获。他认为,《肩水金关汉简》的出版发行,标志着《肩水金关汉简》五卷本十五分册,11000多枚汉简的整理出版工作全部完成。《肩水金关汉简》出土于1973年。43年来,国家文物局以及甘肃省文博部门的相关专家一轮又一轮不间断的长期的整理工作,为他们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以来,在甘肃省文物局的推动支持下,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等多家曾经合作过的单位又重续前缘,再次携手,加上上海中西书局全力配合、高效率工作,经过六年的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肩水金关汉简的发现,是当年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重大收获。它的整理出版最终完成,是甘肃出土汉简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是全体整理者为繁荣学术文化所做的卓越贡献。随着这一成果的公之于世,必将带来新一轮的学术研究的高潮。
张德芳说《甘肃秦汉简牍集释》的出版完成,标志着甘肃出土汉简整理研究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书包括过去已经出版的《天水放马滩秦简》、《敦煌马圈湾汉简》、《居延新简》和《武威汉简》四个部分。全书利用红外技术和彩色照相,使简牍图片更加清晰,在释文方面由于图版清晰度的改进,使得过去一些无法释读的文字、错释、漏释等等,得到了新的认读。另外,全书加上了注解部分,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对简文中出现的名物、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人物、地名、事件和生僻词语进行了疏解,为研究者提供了基础、提供了最好的整理范本。从这个意义上讲,甘肃出土汉简的整理水平确实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记者 华静 图片由甘肃省简牍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