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我们的长征】红色气质·会宁 献礼长征(组图)

2016-08-03 09:37:56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红色气质·会宁献礼长征

  “我们的长征”在会宁会师塔圆满结束

  会师城楼高大雄伟

  8月1日建军节。清晨的阳光躲在云背后,给燥热了几天的会宁带来丝丝凉爽。我们结束了本次“我们的长征”后,来到会宁这块革命圣地。会师大道建设正酣、“红军桥”即将筹建、长征路宽阔笔直……会师塔下合影留念的人你来我往,“80办”工作人员迎来送往……整个会宁都在因长征而“动”!

  今年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会宁县成立了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简称“80办”),确定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和建设项目。

  “会宁县每5年举办一次小型纪念活动,每10年举办一次大型纪念活动,红色庆典的序曲已经响起。”从“60办”、“70办”到“80办”,已经成为一种会宁模式,“80办”副主任王彦齐告诉我们,这个办公室两年前就成立了,将一直持续到所有纪念活动落幕。

  胜利80周年的献礼

  长征胜利80周年的“红色会宁”究竟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在全国面前,我们就此前往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进行了采访。“已经五个星期没有休息了”,管委会宣教科陈建欣忙得不可开交,介绍起情况来也是快节奏、“神语速”——他现在干的工作真是来不得半点懈怠。

  “举办纪念活动,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我们已经先后向国家旅游局、全国红办、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电视台、省委宣传部等各上级单位汇报衔接,各项纪念活动基本对接到位,筹备工作正在顺利进行。”据陈建欣介绍,今年的十项活动分别是举办一次高规格的纪念大会、一次高层次的长征精神研讨会、一次大型慰问演出、一次红色旅游盛典、一场红色纪念馆讲解员大赛、一次长征路线摄影大展、一场“OTO”洽谈大会,一次中国书协书法作品展和将军书画展,并创作一批本土文艺作品。

  这其中,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已经确定了导演团队,初步衔接于9月下旬来会宁慰问演出。另外,电视剧《三军大会师》已完成全部外景拍摄,正在后期制作,已被中宣部列为重点支持的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有望10月份在央视黄金频道播出;电影《大会师》5月份在浙江横店影视基地开机,6月转场会宁,计划10月份上映;“古道名城·印象会宁”演出正在进行节目创作编排,《红军会师志》将于10月出版发行,中国邮政总公司将于10月22日在会宁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及主题集邮巡展等活动……

  继承逢十大庆推动会宁大发展的经验,以8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会宁县正在进行会师旧址第一景区——会师园,第二景区——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第三景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烈士陵园等一批红色经典工程的改造、提升和建设,加快文化旅游兴业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实施了祖厉河流域治理及斜坡治理等20个重大项目,最终目的瞄准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两大目标。

  “看,这是大公报‘范长江行动’给我们授的旗!”介绍当中,陈建欣撑开一面旗,上写“香港传媒学习甘肃行赠旗”,他说,“越是临近10月份,来会宁参观、访问、采访的人越多,光是大学生团队最近一个月就来了4、50个,包括南开、同济、中科大等,都在会宁挂了实践基地的牌子。”

  仅从行驶在会宁大街上的车牌来看,从全国各地来这儿的的确不少,一大早前往会师园里参观的人流络绎不绝,看到我们在会师塔下合影,从四川来的一对母女借我们的旗子,也来了一张“我们的长征”合影。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离会宁县城20多公里的柴门镇二十里铺村,我们沿着一段水泥路来到王志礼家。一进大门,两边久未住人的旧平房正前方,一幢

  新建的二层楼房显得很气派,偌大的院子里,西红柿、茄子、辣椒挂满枝头,各式花卉开得正艳。

  直到今年6月,王志礼家与红军的渊源随着老人想为长征胜利80周年献份礼的愿望逐渐清晰起来,而在此前,这件事情尽管村里老人们大都知道一二,但官方也好、媒体也好都一概未知。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了,我也83岁了,就想在有生之年将父亲救治红军吴哥的故事讲出来,6月份我就带了几样东西去了会师纪念馆。”据王志礼老人介绍,父亲叫王续祖,在二十里铺开了一间车马店。80年前的一个晚上,王续祖正要睡觉,忽然听到一阵敲门声,打开门是一名红军战士,头部和左肩被弹片击中,受伤严重。王续祖一看四下无人,赶紧把受伤的红军带到屋里,关了大门。当时,国民党四处发放传单,窝藏红军者将被杀头。

  面对危险的白色恐怖,王续祖心里感到恐惧,害怕国民党军来搜查,便把红军白天藏到洋芋窖里,偷偷送给食物,晚上出来疗伤。就这样,红军战士在他家洋芋窖里呆了半年多,直到国共合作抗日后,才从窖里出来。

  王志礼回忆说,当时没药,父母亲就用当地的土方给红军疗伤,用烧红的铁灯盏底座烫伤口,用烧红的石头烫热的男童尿洗伤口。

  “我只有3岁,父亲让我叫红军吴哥,他叫吴娃。”自那以后,吴娃帮王家干活,跟王家人吃喝在一起,不分你我,“吴哥对我特别疼爱,出门就背着我。”王志礼至今清楚地记得,吴哥四川人,秃头,瘦长脸,碎(矮)个子,当时也就十六、七岁。

  “过了三年多,吴哥突然要走,父母全力挽留也无济于事。”王志礼回忆说,“临行时,我父亲给红军吴哥十个银元作为路费,吴哥说什么都拒绝不要。最后我母亲便偷偷将银元烙在锅盔里,这样即防止路上土匪抢劫,又避免了吴哥的拒绝。”

  “那年我7岁了,我们家人为吴哥送行。吴哥跪拜在我父母前,一直在哭。”王志礼回忆说,吴哥走后的两三年里,来了两三封信,父亲找了一个识字的人把信读来听并回了信,后来便失去了联系。“当时我还小,所以父亲也没有告诉我信的内容,至今我们不知道吴哥去了哪里。”

  受吴哥的影响,王志礼1955年参军去了甘南,还参加了西藏平叛,入了党。1959年转业到河西地区工作,1962年回到家乡先后担任过民兵连长、村大队长等。今年,王志礼的两个孙子都考上了大学,大孙子大学毕业后顺利找到了工作。他说,“我以党性保证,我说这些都是因为长征胜利已经80年了,就想在有生之年将这个故事留下来,没有任何其他想法。”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