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鱼水情深

2016-07-29 10:29:21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杨梦园(实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界石铺纪念园

  毛泽东旧居室内供桌、太师椅、火盆、电话机、铜油灯

  红军遗物

  界石铺长征纪念园主楼

  历史的见证

  修葺一新的“红军楼”

  采访当地历史见证人

  《兰州日报》和兰州日报微信公众平台联合开设以下栏目,欢迎读者与我们互动:跨时空连线(今天的长征与10年前我们的长征、80年前红军长征的触碰,在长征概念与读者兴趣之间,架构心灵互动通道);红色气质(在长征甘肃段每一个关键点位上的体验与采访);“微”长征(团队成员当天最刻骨铭心的感悟、小故事、遭遇等)。

  -跨时空连线

  “红军楼”与红苹果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园内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的庆圣楼,这个普通的戏台在1935年的那个秋天有了新的名字。当年,红军战士就是在这个戏台上召开大会,宣传抗日救国,向群众分发战利品,后来,当地群众把戏台改名为“红军楼”。

  10年前,我们两次的长征采访都来到过这里,当时的界石铺长征纪念馆建筑面积仅有272平方米,设有3个展室14个展柜。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占地35亩,建有纪念馆、南大门、红色记忆长廊、“胜利指针”雕塑、修葺一新的“红军楼”、宣传教育中心等建筑群的纪念园。造型雄伟奇特的雕塑就是纪念园的主题雕塑“中心基点、胜利指针”,它是以我国古代的日晷作为主题雕塑造型的基本元素,日晷内圆面凸雕红军在界石铺的电文,外圆面凸雕红军长征会师的欢庆场面,整个造型像一个充满张力的圆环,围合天地之气,凝聚长征精神。

  主题雕塑的平面是以“中”字为型,寓意突出界石铺在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中心基点”作用。而红军战士的铜像恰好站在基点位置上,中线寓意长征之路,这些红军战士仿佛从历史的时空隧道走过。

  长征胜利80年后的今天,在这片曾经留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代开国元勋和数万红军将士足印的黄土地上,100万亩苹果园让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红军楼”与红苹果已成为静宁两张靓丽的“名片”。

  -“微”长征

  薪火相传

  榜罗镇采访结束后已是午后时分,采访车沿着盘山公路向通渭县城行驶。一路上微信的消息提示一直在响,“你们什么时候到通渭,在通渭能待几天?”

  此次采访活动前夕,一位网名叫“永远的红军”的网友邀请我们加入到“甘肃红后联谊会群”,群成员都是红军的后代,其中以通渭籍居多。得知我们的采访活动后,大家每天都在关注我们的行程,非常希望和我们谈谈父辈的事情。遗憾的是,就在我们25号前往榜罗镇采访的时候,他们刚好在西宁参加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西路军精神”研讨会。

  “我们都是红军的后代,父辈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信念永恒的长征精神,薪火相传,这是我们红二代的职责。”27号一大早,我们离开通渭赶往静宁界石铺,路上,“永远的红军”打来电话,说他们下午就能赶回通渭,希望能和我们见面。由于我们的行程无法更改,只能遗憾的与他们擦肩而过。

  兰大学子暑期重走长征路

  时值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八十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五周年,为缅怀先辈,传承长征精神,兰州大学发起了长征行者——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重走长征路”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7月24日,兰州大学长征行者接力团甘宁纵队,来到静宁界石铺长征纪念馆,亲身感受和聆听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与苦难。

  从迭部出发,经陇西、静宁,兰大学子参观了俄界会议遗址,了解了腊子口战役,并在岷州会议遗址,亲眼见到了那些曾经只存在于课本上的红军穿过的生牛皮鞋,使用过的轻机枪等……途中,他们还开展了与游客交流互动、签名征集、问卷调查等活动。

  据悉,此次兰州大学的898名长征行者,分成4支纵队赴湘赣、云贵、川陕、甘宁四地八省开展“重走长征路,坚定跟党走,共筑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兰州大学的师生们探索红色遗迹,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从而使长征精神得以有力传承。□兰州日报记者耿睿

  静宁界石铺是长征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 1935年10月3日,中央红军途经界石铺,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在这里住宿3天,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发生在巫仰光身上的故事,到今天仍然实实在在地惠及着界石铺,延续讲述着新长征路上的军民情深……

  7月26日,采访组一行沿着崎岖的山路从通渭出发,经过近4个小时的颠簸来到界石铺。界石铺的来历很是独特,解放前,这个村子分上街、下街,上街属会宁、下街属静宁,上街和下街中间有石为界。

  水鱼村的红色往事

  界石铺继红村(上街)80岁的老人郭有祥告诉记者,在自己还小的时候,村里有个叫辛进元的老人经常讲红军的故事。

  “当第一拨红军来到界石铺时,他经常给红军帮助喂喂牲口、跑跑腿,所以‘混’的很熟。”郭有祥老人讲,红军走后的多少年里,辛进元一直是个“老光棍”,在村里饲养院喂牲口,经常给村里的小孩讲故今。“其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水鱼村黄荣清收养‘红军娃’的故事。”

  在郭有祥老人的记忆中,那个“红军娃”的名字他已记不清了,但当时发生的事情却非常清晰。

  “当时我们也很小,听到关于娃娃们的故事时总是听得很认真,尤属辛进元讲下的这个‘红军娃’的故事记得最清楚。”据老人回忆,第一拨红军走了后,水鱼村来了个穿着破破烂烂的小孩子,向正好给别人看病后回家的黄荣清(当时是十里八乡的祖传老中医)打听去静宁的路,他一眼就认出这是个掉了队的“红军娃”,见他虚弱困乏的样子,就先领回了家。黄荣清弟兄三个,一家人精心照料这个“红军娃”,两个月后,“红军娃”能下炕走动了,渐渐还能帮黄荣清一家干点家务活,后来被黄荣清收为养子,下地干农活、帮人看病、给黄家带孩子等。

  由于年龄的关系,郭有祥老人在讲述自己小时候听的故事时,总是一点一点儿从脑子里往外“挤”,在与记者聊天的过程中,他的电话一再响起,“秦腔”铃音很大,但他怕打断思绪始终未接。

  多年以后再续前缘

  据老人回忆,到了第二年的秋天,界石铺又来了一拨红军。这时在水鱼村生活了一年的“红军娃”不仅养好了伤病,还通过干活使身体更强壮了。听到红军到来的这个消息后,“红军娃”高兴地辞别了收留他的黄家人追上部队走了。

  通过界石铺长征纪念园工作人员张婷,郭有祥老人讲述的这个故事得到了更完整的还原。这个“红军娃”叫巫仰光,福建上杭人。1935年9月中旬,巫仰光是中央红军三军团卫生员,因患病落在了队伍后面,一路乞讨来到界石铺水鱼村。后来巫仰光追上大部队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转业到兰州陆军总院工作。自那时起,巫仰光就经常邀请黄荣清一家到兰州做客。不时抽时间举家来到水鱼村看望全村老人。“巫仰光的后人现在在兰大二院上班,而水鱼村的帮扶单位正是兰大二院,现在水鱼村的村民和兰大二院真正成了‘鱼水之情’的关系了。”在界石铺镇,一位工作人员在说起水鱼村时向记者透露。

  “放羊娃”介绍“两代雷锋”入伍

  在界石铺,采访组见到了家住继红村(下街)的80岁老人王志和。在老人的点滴回忆中,我们对这里的“放羊娃”吕新元当红军的故事进行了挖掘。

  “现在叫余新元,其实他的真名叫吕新元。”王志和老人说,他小时候给本村张姓地主家放羊,后来红军来时,只有13岁的吕新元就去参加了红军。

  “一开始红军嫌他太小没打算收,他就天天在红军楼前听故事,还偷偷将地主家的羊直接赶给了红军。没想到红军同意他参加时,在报名的时候因为言语不同,报名的人给他写成了余新元。”王志和说,没想到这一名字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今天,红军楼前广场上,有一组栩栩如生的雕塑群,无声地讲述着当年红军长征过界石铺时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场景,其中有一个个头矮小、满脸稚气的“红军娃”格外显眼。他身着戎装,骨子里浸透着英豪气概。他的原型,就是静宁籍老红军余新元。

  当年从界石铺走时,余新元是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参军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余新元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次战斗,那就是山城堡战役。战斗打响后,余新元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舍生忘死、勇敢地冲锋向前,他也跟着战友们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的阵地。

  在这之后,余新元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大小小500多次战斗,身负大伤7次、小伤无数,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据介绍,现在的余新元是辽宁鞍山军分区干休所正师职离休干部,雷锋和“当代雷锋”郭明义曾经都是经他介绍入伍的。从目不识丁的“放羊娃”到正师职离休老红军,是长征及无数次战火洗礼的最好证明。记者崔凌云杨贵智张建平文/图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杨梦园(实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