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投稿

天水葫芦王与伏羲葫芦的相守之缘

2016-08-01 11:59:46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作者: 责任编辑:刘华男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天水葫芦王与伏羲葫芦的相守之缘

  中国甘肃网8月1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首席记者 王兰芳) 20年前,自小酷爱画画的徐鸿千前往敦煌临摹了4年壁画后,举家来到天水,意外与葫芦结缘。

  有人说,民间传说中,伏羲女娲与葫芦有着莫大关联,然而在天水地区,把这些传说最先雕刻在葫芦上并让它声名远播的,却是被人称为“葫芦徐”的兰州人徐鸿千。

  1

  “与其说我巧借葫芦传播了伏羲文化,倒不如说是我吃了‘伏羲爷’的饭,沾了‘伏羲爷’的光。”

  7月15日早上9时许,天空蔚蓝,慕名前来天水伏羲庙祭祖观光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伏羲庙正门前牌坊两端,低空翻飞的上百只燕子频频在游人头顶往来盘旋。庙内,在伏羲庙正殿旁边的回廊一端,年届五十的“葫芦徐”在游客的围观下,神情专注地刻着葫芦。

  “伏羲、八卦、河图、洛书……葫芦体壁前后左右,这些伏羲文化元素经细腻的笔锋雕刻,跃然呈上,小葫芦身上一下子有了大乾坤,令人拍好叫绝!”一名游客顺手拿起一个大约一尺高的葫芦左右翻转着,边看边发出由衷的感叹。

  “葫芦和伏羲有关系吗?”虽然身处景区,生怕挨宰的游客心生疑虑,但仍被葫芦上惟妙惟肖的画面深深打动。

  “葫芦徐”解答游客的好奇和质疑,但手里的刻刀丝毫未停顿:“远古神话相传,伏羲生活的那个洪荒时代曾发生祝融与共工之间的决战,共工战败怒撞不周山,将顶天的巨柱撞断,瞬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汹涌而下,伏羲和女娲最后躲在一个巨大的葫芦里这才幸免于难,后来得以繁衍人类。”在一边招呼客人的妻子李仙也给游人讲解伏羲女娲和葫芦的传说。

  墨绿色丝绒衬底的木质货架上,大小不一、材质有别的葫芦依次摆放整齐。每个葫芦上,人物、山水应有尽有,丰富逼真。

  “葫芦徐”真名徐鸿千,是一名在天水雕刻葫芦长达16年的兰州人。

  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学习,他创作雕刻的葫芦最小的当属小圆雕葫芦,形状仅有算盘珠大;最罕见的是浑身布满了奇形怪状的疙瘩葫芦。至于身高体大的桶般大葫芦,则一般被通体雕上伏羲元素或“87神仙卷”等,多被工艺品收藏者所喜爱。

  对葫芦情有独钟的徐鸿千认为,葫芦不但与伏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葫芦还是人人喜欢的辟邪祥物,寓意多子多福,其谐音就是“福禄”,即长寿的意思。

  “自从2011年以来,北京有位老太太每年都要来一趟伏羲庙拜谒‘人宗爷’,返回时每次都要带个‘伏羲葫芦’回去。”说起游客对葫芦的喜好,李仙笑着说。

  钢针作笔,葫芦作纸,不大一会儿工夫,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徐鸿千的拿捏掌控下,立体式地呈现葫芦体上,令游客啧啧称赞。

  在葫芦雕刻创作上,徐鸿千经过16年的坚守和潜修,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风格。如今,他的刻葫芦不但在天水地区大受藏家喜爱,还走俏欧美,极大地弘扬了伏羲文化。

  有人说,近些年来,随着伏羲文化推介力度的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文人学者写了诸多关于伏羲女娲的文字,对祖脉文化的宣传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利用远古传说把伏羲女娲和葫芦的溯源用刻刀刻在葫芦上大力宣传的,徐鸿千当属“天水第一人”。

  “与其说我巧借葫芦传播了伏羲文化,倒不如说是我吃了‘伏羲爷’的饭,沾了‘伏羲爷’的光。”徐鸿千如是说。

  2

  “伏羲文化发祥地天水才是能让葫芦微雕走向世界的地方。”

  1966年,徐鸿千出生于兰州市。

  受家里祖传老画的熏陶,酷爱画画的他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自小学习绘画。17岁那年,他从中国书法函授大学毕业,主攻书法和国画。

  “画画是个漫长的过程,的确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徐鸿千回想起自己几十年来的学习历程,感触颇深。

  30岁那年,为了在书画道路上走得更远,他携妻儿前往敦煌,开始了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壁画艺术的“苦行僧”生活,其间他吃尽了苦头,尝尽了寂寞。

  “一家三口几乎每顿吃的都是清水煮面条,住的房子也是简陋的窝棚,因担心当时年仅3岁的儿子跟着两个大人遭罪,到敦煌时间不长便把娃给奶奶送了回去,我和媳妇死死坚持了4年。”徐鸿千说。

  当时为了能留下来临摹敦煌壁画,夫妻二人生活越来越艰苦了,他在那边摆摊卖过字画,也开过小饭馆,其中有一段日子生活艰难到了似乎“无路可走”的境地,让他一度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成家了立不了业,让媳妇、娃娃跟着受苦受累,自己打心眼里感到内疚和不安。”徐鸿千说。

  庆幸的是,当时生活上的诸多不易虽令他郁郁寡欢了好久,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用他的话讲,事后想想,在敦煌“修行”的那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苦、也是收获最大的时段,临摹敦煌壁画对于其绘画艺术上的提升足以“影响他的一生”。

  之后,他有幸在敦煌结识了一位临夏雕葫芦的艺人,一边继续他的绘画创作,一边跟这位师傅学习雕刻葫芦的手艺。因为有着扎实的绘画功底,雕刻图案又融入了兰州、临夏等地不同的艺术风格,因此他的作品很快在市场上走俏起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他在敦煌临摹壁画时看到飞天壁画中一些关于伏羲、女娲传说及当地百姓关于葫芦救人造人的传说故事后,于是,徐鸿千开始对伏羲文化产生好奇的同时,也对伏羲文化的源头地天水充满向往,遂举家欣然前往。

  “当时潜意识中觉得,伏羲文化发祥地天水才是能让葫芦微雕走向世界的地方。”说起当时选择来天水刻葫芦,徐鸿千笑着说。

  3

  “每天面对一样的场景,听着一样的故事,时间一长,在作品创作上难免有‘江郞才尽’的感觉,这才是最痛苦的一件事。”

  2000年前后,徐鸿千来到天水。时年34岁的他在思考,如能把自己的绘画水平和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浓缩后刻在葫芦上,这本身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刚到天水那会儿,由于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缺乏了解,徐鸿千时不时拜访当地老人聊天。从一些“老天水”人那里得知,在天水民间,至今保存有清康熙年间官户人家雕刻的帽盒、食盒、葫芦蛐蛐盒等,但没有作为商品流通的天水葫芦,当地微雕技艺“搁浅”,其技法的传承与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徐鸿千回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天水市北关城有一位姓马的老人,善雕葫芦,以蛐蛐罐、蝈蝈笼之类为主,也雕一些简单的绘画。解放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技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慢慢消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天水民间涌现出了几位比较著名的雕刻艺人,葫芦雕刻技艺也渐苏醒,但雕刻的题材没有一家与伏羲文化有关的。

  于是,徐鸿千创作“伏羲葫芦”的想法进一步坚定起来。从此他一头扎进伏羲庙,开始了伏羲文化系列的葫芦雕刻创作,并逐渐摸索出了深雕、浅雕和烙雕等手法,他雕刻的葫芦图案也在起初的伏羲、女娲像和八卦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入了一些大地湾彩陶的抽象符号,从而让伏羲葫芦在体现伏羲文化方面更加具象,有了“灵魂”。

  在天水长达16年的葫芦微雕生涯中,天水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徐鸿千的葫芦微雕作品呈现着与众不同的文化品位。《伏羲画卦》、《双鱼交尾》等作品的出现,将伏羲文化与葫芦文化一脉相承地融为一体。多年来,他主要以龙图腾,伏羲、女娲像,伏羲女娲传说、八卦、赵孟頫碑文、飞天壁画、麦积山石窟文化等作为雕刻题材,同时也雕刻一些范曾的绘画作品。

  “他雕刻的作品大多表现了伏羲文化的开拓创新和历史的沧桑厚重,所刻的葫芦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格外引人注目。”伏羲庙内一名资深讲解员针对自己多年来对“伏羲葫芦”的了解,如此评价道。

  结合这些年的创作,徐鸿千觉得自己的得意作品当数《伏羲画卦》、《双鱼交尾》、《八十七神仙图》、《100罗汉图》、《女娲补天图》等,就其中《罗汉图》而言,在一个小葫芦身上要刻下100个罗汉形象,换作是以前,是他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几十年的艺术功底,加之天水伏羲庙的独特气场,如今,他在业界博得了“天水葫芦王”的雅号。

  眼下,他先后带出的6名徒弟也能独当一面,使得艺术传承得以延续。

  然而,对于多年坚守“伏羲葫芦”系列创作的他来说,如果很长一段时间不出精品,会让他难以忍受。

  “每天面对一样的场景,听着一样的故事,时间一长,在作品创作上难免有‘江郞才尽’的感觉,这才是最痛苦的一件事。”徐鸿千希望在葫芦雕刻创作上更上一层楼。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责任编辑:刘华男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