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补齐养老“短板” 兰州养老事业任重道远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
中国甘肃网8月1日讯 据鑫报报道(记者吴少华)7月29日,兰州市政协十三届十八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兰州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案》。这个近年来篇幅最长的建议案,从7个方面总结了兰州市养老的现状,从11个方面梳理了养老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共提出了9大类46条建议。“不回避问题,客观实在;无空话套话,言之有物;建议具体有针对性,操作性强。”在分组审议时,市政协常委们纷纷表示。这个最长“建议案”将提交市政府,为政府养老事业的发展与完善建言献策。面对已经临近的“银色”浪潮,养老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无法回避的话题。无论是之前以虚拟养老院为品牌的“兰州模式”,还是今年正在探索推广的“医养结合”新模式,再到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兰州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案》,兰州养老事业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兰州多条腿走路
应对“银色浪潮”
在“建议案”审议之前,市政协就组织了专家学者和政协委员,对兰州养老事业进行了多次调研。据悉,截止2015年底,兰州市有老年人口63.8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9.83%,高于全国、全省老龄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0家,其中城市养老机构19家,农村敬老院11家。同时已建成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40个,其中城市124个、农村316个。
记者获悉,近年来兰州市已初步建立了居家养老模式和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方式,这一服务方式的成功建立能够使养老难的问题进一步得到改善和缓解。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居家养老模式与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的建设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从而逐步使每一位老年人都能过上老有所享、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晚年生活。”
“建议案”对兰州养老事业进行了归纳梳理,其中显示:兰州市率先创办的虚拟养老院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已逐步走向成熟,截至2015年年底服务人数达到24万,年提供服务人次400万;城乡日间照料中心440个,年服务人数4万余人;通过鼓励扶植等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在兰州兴建养老机构12家,约占全省三分之一;将部分医院改造成具备养老服务功能的老年公寓,迈出了我市医养结合模式的第一步。正是这一系列举措,已经在兰州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
资金土地政策受限
兰州养老“短板”显而易见
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银色浪潮”,大量的历史欠账和不断更新的养老模式,兰州养老事业的“短板”显而易见。“建议案”将其归纳为“四不一突出”,即结构不合理、政府投入不足、民间参与不充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供需矛盾突出。“更大的问题在于经济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短缺和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这些都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制约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政协委员邓海弟说。
据调研,根据居家、社区、机构养老“9073”的比例,兰州市机构养老床位数达不到标准的一半,缺上万张床位。同时,养老服务业涉及民政、社保、卫生、建设、规划、土地等多个部门,市、县、乡、街道、社区等对各层级。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民政部门单打独斗、街道社区疲于应付、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很难形成合力。况且,负责统筹全市养老机构的市民政局福慈处仅有4名工作人员,根本就难以起到指导、组织等作用。
完善政策提升服务
破解养老事业发展难题
那么,兰州如何助推兰州养老事业,破解“未富先老”的难题呢?
“一定要把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兰州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局,从广领域、长链条、大市场、大服务的视觉,创造有竞争力、由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养老产业、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审议时,政协委员如此建议。
记者注意到,在《关于加快兰州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案》中,就兰州养老事业发展共提出了9大类46条建议,囊括了体制机制、政策资金支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农村留守老人、老龄产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
而具体的建议则更加明确。例如,为保证养老事业的政策推动,建议将养老服务纳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与地方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督促落实;为加强协调与指导,建议成立兰州市养老服务业指导中心,聘请专业人员专门负责全市养老服务业的规划设计、政策创新、调查统计、综合协调等工作;为保证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建议将养老用地总规模和年度安排,体现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在同等条件下,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优先纳入计划、优先供地;在医养结合方面,建议把县区、厂矿医院作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