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正文
投稿

优秀共产党员致富带头人魏常明——两学一做践行者服务群众带头人

2016-07-12 11:33:07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优秀共产党员致富带头人魏常明——两学一做践行者服务群众带头人

  在魏常明眼里,这些毛甘草同样价值不菲

  6月28日,榆中县北山贡井乡崖头岭村成片的甘草地里,魏常明正在带领中药材技术人员查看药材长势。

  记者初次见到他时,压根儿没想到这个黑小伙竟然是身价千万的榆中宏鑫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魏常明的一句口头禅。这个生于1969年的贡井乡吕家岘村人,半世经历足以让同龄人汗颜:2008年初尝中药材甜头的他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来,作为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农民党员,魏常明通过自己的拼搏开拓出了一条中药材种植产业道路,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带动周边数千户群众踏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为干旱北山的农民撑起了一片小康之路的艳阳天。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劳动模范和全省先锋引领行动“陇原先锋岗”称号,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兰州市致富之星和兰州市创业明星,并多次被贡井乡党委、政府评为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魏常明是一位山区普通农民,收过垃圾,种植百合赔过本。可是不安天命的他一直为了自己的小康梦拼搏不息,下定决心想为改变家乡面貌做些贡献。

  从2006年起,在乡政府的引导和资金扶持下,魏常明开始租地尝试种植中药材。2008年,吕家岘村党支部将他列为“双培双带”的重点培养对象。就这样,他成为一名带动产业发展,服务群众致富的先锋党员。从最初的几十亩、几百亩、几千亩,发展到现在的3万亩,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他成立了榆中宏鑫药材专业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20人已发展到今天的500多人,种植品种从单一的板蓝根、甘草发展到黄芩、黄芪、党参、银柴胡、柴胡等十余种中药材,合作社从单一种植业发展成集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标准化的省级示范性合作社。

  在共产党员魏常明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北山的中药材种植覆盖每个山头,真正实现北山中药材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做大做强的历程。

  魏常明富了,但群众没有富。他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让自己切实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设小康的大潮增添力量。

  魏常明不断总结符合北山地区的种植模式和技术,加大对群众种植技术培训。连续5年,邀请市农委、甘肃农业大学、县农技中心专家及有经验的种植大户,无偿培训种植户2000人次;通过多种方式扶持农户参与中药材产业——为农户统一拉运苗木,降低运输成本,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制定市场保护价,为农户垫付前期苗木款,最大限度降低农户种植成本和市场风险。在贡井乡、上花岔乡、中连川乡的吕家岘村、百碌村、黑虎村、高渠村等12个村,扶持1120户农户种植中药材1.01万亩。2015年,自己又牵头申请扶贫资金,以农户入股分红,合作社负责种植、收获,扶持缺少劳动力的141户农户种植中药材2222亩,使农户减少投资,持续收益。

  在带动群众种植的同时,他还通过提供务工机会,为因各种原因不能出门打工的农户增加劳务收入。同时,他还着眼于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连续4年为15户困难家庭资助大学生就学资金每户2000元,为13户困难家庭资助住院医药费用1.1万元。

  多年的实践,魏常明感受到,中药材只有坚持走科学化、规模化、信息化道路,才能走地更远。仅有小学文化的他,为了更好地掌握种植技术,积极向省、市、县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学习中药材种植与管理技术,在实践中仔细琢磨,多番尝试,通过技术改良与创新找到了适合北山中药材种植的新技术,增强了中药材的成活率。

  在管理中,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促使榆中北山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了实现“示范种植,规模运行,内统销售,外联市场”的综合发展模式。2015年,合作社加强同甘肃金佑康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药企的联合发展,并配合企业取得了中药材产品GMP认证,同时,金佑康北山中药材综合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即将投资建设,与企业的合作,壮大了合作社的力量,有效延伸了中药材产业发展链条,为进一步带动群众发展中药材提供了更大空间。省市县主要领导多次莅临合作社,理思路,出主意,给资金,帮助合作社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记者 杨贵智 季桂珍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