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得把式鼓太平(传承·追梦)
魏永宏近照。牟健 摄
“无论是做鼓、还是打鼓,都为了祈求太平盛世。”
——魏永宏
“我这辈子,除了打鼓,就没别的啥了。”
——赖新年
在兰州市皋兰县西岔镇铧尖村的广场上,赖新年看着年轻鼓手们色彩鲜亮的衣着和“新式”的打法,连连摇头。在同村魏永宏的制鼓车间里,太平鼓也并不是唯一的产品。在两位老师傅的眼中,属于兰州太平鼓最好的年代,似乎已经过去了,但是太平鼓在他们心中的意义却从未淡去。
一面太平鼓的制作历程
“你做的太平鼓质量不行,鼓皮都敲破了,我们要退货!”2008年,面对新疆等地进货商的质疑,制鼓师傅魏永宏有点蒙。
现年64岁的魏永宏,是皋兰县黑石川镇大横村人,本就是木工出身的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制作太平鼓。他做的鼓,音色洪亮、外形美观,远近闻名,甚至远销到俄罗斯等国,而魏师傅也成为了兰州太平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魏师傅告诉记者,制作太平鼓的材料非常讲究,鼓皮和制作鼓桶的木材是关键。“我以前是从本地收购优质的黄牛皮,自己加工处理制成鼓皮。”魏师傅说,他做的太平鼓曾登上亚运会的舞台,即使经历再高强度的训练,都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鼓皮怎么会被敲破呢?
“村里的养牛户告诉我,以前的黄牛都要下地干活,皮子肯定有韧劲儿。现在都开始养肉牛了,看着质量挺好,但用起来就知道不同了。”魏永宏马上调整进货渠道,同一家国内知名的鼓皮生产专业公司合作,鼓皮质量问题迎刃而解,“之后再没有客户反映我的鼓有问题”。
在大横村的兰州太平鼓保护基地,魏永宏正在检查制鼓的上等松木,木材都已经被切割成宽八九厘米,长75厘米,厚二三厘米的木条。院子面积不大,却堆满了成方的木料,只留下一条过人的小道,记者在这里有幸见到了制鼓的全过程。
一面太平鼓的完成,首先需要解板,把松木切割成弧形的木片进行烘干,然后再将木片拼接起来制作成鼓腔。在最靠近门的第一间车间里,魏师傅指着两台机器骄傲地告诉记者,“我们过去都是纯手工做鼓,效率太低。后来我自己琢磨着,改装了一些做木工的机器,做出来的鼓腔质量比手工制作的更好。”魏师傅说,在机械的辅助下,现在只需三四个人就能完成过去20个人的工作量。
之后再经过加固、抛光、上腻子、上红漆等工艺,一个鼓腔就制作好了。记者留意到,鼓腔内侧交叉固定着两根弹簧,“这是为了加强共振,让鼓发出更完美的和音。”魏师傅告诉记者,鼓腔内侧还有一点玄机,为了让音色更加均匀,内侧的木片要和外侧的一样,必须进行抛光。他举起车间里一个制作好的鼓腔,对着里面大喊一声,只听回声激荡,余音袅袅,“就像对着家里的大水缸说话的感觉,这就对了,可以鞔牛皮了。”
把牛皮固定、拉好、绷紧后,还需要人工在鼓面上踩鼓皮,以此让鼓面绷得更紧,声音更洪亮。
而制作太平鼓的最后一步,就是描画喷彩。按照习俗,红漆的鼓身上常绘以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鼓面中心绘太极八卦图案。“太平年求太平事,太平人打太平鼓。”魏师傅说。
“身法+阵法”成就表演气势
当问及打鼓的“老把式”,村民将我们带到了赖新年家,赖新年正是兰州太平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赖师傅1945年生,13岁随父兄习鼓。一聊起太平鼓,老师傅的眼里都是光,他告诉记者,自己每天还会去村里教别人打鼓,一摸到鼓鞭就闲不下来。
“以前的鼓比较笨重,至少有30多斤重,我最开始学鼓的时候,别说把鼓抛起来了,腿都夹不住鼓桶,每次都要大哥把我抱起来放在鼓上。”赖师傅笑着告诉记者,太平鼓的打法讲究很多,例如“鹞子翻身”等招式,如果没有武术功底,很难打出气势,所以他少年时专门拜师学武。而正是通过像赖新年这样的民间艺人的加工糅合,现今的兰州太平鼓表演,既有舞蹈艺术的柔美,又有武术招式的刚健。
在赖师傅看来,兰州太平鼓表演的关键在于身法和阵法。“鼓手要挎鼓在左小腿处,右手持鼓鞭,以鞭击鼓,左手持鼓花(一节木杖上缠有彩色的布条),两手上下飞舞击鼓,双腿随着鼓点移动,通过身法的不断变化,编排出各种阵法。”
说话间,赖师傅忍不住想示范几个动作,“前弓后蹇,这是打鼓常用的招式动作。”只见他一个马步向前击低鼓,身体弯曲似弓;猛然回步后退打中鼓,腿形略弯似跛。“有时候大型表演的场地不够宽,鼓手间距离较近,进行旋鼓转身时很容易前后鼓相撞,可能就会把鼓给撞破了,所以我们在表演时会经常向后看,这个动作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回头望月’。”
除了身法,还有阵法,或称套路。据了解,古战阵法在整个太平鼓的表演中,发挥着统摄和凝聚的作用,每个鼓手只有严格遵循套路的规律,听从旗手、领队,甚至包括鼓点的指挥,方能完美演绎古战阵法的精髓。传统阵法有:“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阵”“三阳开泰阵”“四门兜底阵”“五形阵”“六合阵”“七星阵”“八卦阵”“九宫阵”“十面埋伏阵”等,即“二龙出水破四门七招九式,三阳开泰迎五福六合八卦”。
光辉已淡去 保护仍进行
“受亚运会演出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时,兰州太平鼓的声望极高,那时候产出的鼓供不应求。现在鼓厂虽然一直有政府补贴,但我们也在通过生产其他鼓种,开发工艺品性质的太平鼓,扩大销路。”魏永宏身边跟着的两个徒弟,学艺时间最长的也已经有20多年,魏师傅并不担心手艺失传,让他更为忧心的是兰州太平鼓影响力的下降。
赖新年和魏永宏一样,怀念着曾经在世界舞台上表演的荣耀,而让他更难过的是,太平鼓表演的商业化趋势愈发明显,很多传统习俗就在“革新”中流失了。以鼓手的服饰为例,传统太平鼓表演时,鼓手穿的是“白衬衣、黑夹夹(背心),头上缠着白毛巾(英雄巾),脚上穿着麻窝子,腰里系着黑腰带”,更偏向于武术短打的装束。“现在这些表演队为了图个喜庆,就把衣服改成黄绸布、红腰带,好看是好看,就是没有了特色。”赖师傅很无奈。
在赖师傅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太平鼓鼓手,最关键的是要发自内心地喜爱手中的鼓。
“年轻的‘把式’们告诉我,他们大多还是为了糊口赚钱,很少有爱干这行的。”忧心的赖师傅于是转换思路,他成了周围学校的代课老师,专教孩子们打鼓,“我至少可以从娃娃们的兴趣爱好开始培养。”非遗文化进课堂,这是当地为了保护文化做出的努力之一。
2015年,兰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加快建设兰州太平鼓保护研发训练基地,形成有规模的非遗保护阵地。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11日07版)
柴秋实 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