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坑洼洼的泥泞路变成了平坦通达的水泥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变成了繁花掩映的砖瓦房,广种薄收的陡坡地变成了种植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的肥沃地,行走在武都山乡,一幕幕跃动着希望的画面,描绘出精准扶贫给这里带来的新变化。
打响“攻坚战”不脱贫不罢休
武都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全省贫困村最多、贫困面最大的县(区)。全区贫困村287个,贫困人口11.81万人,贫困村占全区建制村的44.15%,占陇南市贫困村的21%。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地震、暴洪、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扶贫开发的成本极高、难度极大。
“全面小康,武都不能拖后腿!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贫困群众不脱贫,各级干部坚决不罢休!”区上四大班子领导立下了铮铮誓言,吹响了扶贫攻坚大决战的新号角。
为靠实责任,武都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每人包抓一个特困片区,县级领导每人包抓一个贫困乡镇,至少联系一个贫困村,对今年实施的27个扶贫整村推进村,由29名县级干部分别包抓。同时,整合省、市、区双联干部、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帮扶力量,组建起287个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并组织推选优秀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挂职,任第一书记,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精准识别找短板 精准施策破难题
特困片区是精准扶贫的靶心,也是攻克的难点。为了啃下特困片区这一“硬骨头”,武都区整合交通、水利、教育等项目资金和帮扶力量,以“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方式,聚焦发力、集中突破,形成了扶贫攻坚的“拳头效应”。
武都区将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和80%以上的涉农项目资金集中向特困片区倾斜。今年,区财政已安排1100万元用于特困片区群众急切需求的村组道路、小型水利、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硬化通村公路115个村516公里,实施饮水安全工程146项,解决了8.7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全区行政村通宽带率达到85%、自然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81%。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88个、村级综合文化中心78个,改造危旧房2977户,特困片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壮大特色产业 合力铺就致富路
武都区把精准扶贫与特色产业提升结合起来,确定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精心打造“中国花椒之乡”和“中国油橄榄之都”两块金字招牌。全区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225万亩,覆盖了96%的贫困村,特色产业收益占适生区农民收入的一半左右。
有了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投入,武都区打出了特色产业综合立体开发“组合拳”,特色农业产业挑起了精准扶贫的大梁,武都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脱贫之路。
创新扶贫模式 提升精准扶贫水平
武都区着眼于提高脱贫攻坚的质量和实效,创造性地开展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等工作。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全员创业、微媒营销原则,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设立政府金融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参与扶贫开发。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集中力量打造了裕河乡赵钱坝村等一批旅游扶贫试点村,让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全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脱贫的人数占年度减贫总人数的11%。
(通讯员 焦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