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通水通路整村脱贫
【中央媒体看甘肃】布楞沟这三年
人民日报记者 林治波
布楞沟,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的一个小山村,一个东乡族群众聚居的贫困村。3年前,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走“亲戚”,吸引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目光。
“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经过3年不懈努力,总书记嘱托的3件事全部实现,布楞沟村整体脱贫,成为引领甘肃脱贫攻坚的示范村。
清澈的自来水流进农家院落
布楞沟是个极度干旱的地方。
有多旱?年降水量29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1490毫米。
十年九旱,四季缺水。布楞沟人吃水,除了靠水窖积蓄雨水,还得到几十里外的镇子上拉水,一吨水加上运费,成本足有120元。一年下来,最节省的家庭光水费也要花五六百元。水贵如油,村民们用水往往是先洗菜,再洗脸,最后存起来给牛羊喝。
“有了水,才会有希望。”甘肃省委主要领导多次到布楞沟调研,帮助村里出主意、想办法。布楞沟流域锁南、沿岭等6个乡镇、22个村,4663户23614人全部纳入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布楞沟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一步到位,埋设引水管道15公里,建成蓄水池7座,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农家院落。
“一拧开水龙头,做饭、洗衣服、养牛养羊用水难题都解决了。”村民马麦志兴奋地说:“过去拉一趟水的费用,现在足够一家人吃上一年的水啦!”
吃水不发愁了,村民生活方式都有了变化,许多人家添置了洗衣机。
水泥路从高山之巅铺到布楞沟沟底
布楞沟,东乡语意为“悬崖边”。“上去一山又一山,下来一沟又一沟”。行路难,是村民心中仅次于干旱缺水的第二件难心事。
作为对口扶贫单位,中石化伸出援手,为布楞沟硬化村道20公里,水泥路从高山之巅铺到布楞沟沟底,把沟里沟外连成一片,同时硬化的还有布楞沟流域通乡通村道路5条,解决了沿线6个乡镇、22个村、2.3万多群众的出行问题。
路修好了,布楞沟村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的路也就打通了。
山顶上,植树造林5750亩,云杉、油松、刺槐和红沙柳苗木播撒着翠绿;大田里,近千亩坡耕地退耕还林,村民们栽植的皇冠梨、花椒、包核杏等经济林花果飘香;山腰间,机修梯田3600亩,土地蓄水保墒,旱作农业增产增收。
山脚下的变化更大——村级“六位一体”活动场所建成了,村委会有了办公楼,村民有了卫生室、文化室和便民超市。新建的村小学也竣工投入使用了,漂亮的两层教学楼,铺着绿色塑胶的小操场,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拔地而起,56户住房困难群众喜迁新居。“从来没想到有一天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村民马海龙又是高兴,又是感慨。
政府扶持圈舍修建,羊群扩大了
布楞沟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引来游子回乡创业。
32岁的马达吾德,土生土长的布楞沟人,17岁时离开家乡,给人养羊、打工,去年初回到村里,办起了自己的养殖场,6栋暖棚圈舍,共养羊1600只。
常年在外打工的马阿力木,如今回到村里以参股的形式养羊。“每入股1万元,分红2200元。”马阿力木告诉记者,他入股5万元,一次分红所得就相当于打工一年挣的钱,更重要的是,再也不用离开家,让妻儿留守了。
以养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是布楞沟村主要扶持的富民产业。前些年,村里养羊最多的马建英也就养了16只羊。现在,政府扶持圈舍修建,发放养殖贷款,羊群一下子就扩大了。马建英养的羊增加到220只,全村存栏羊已达数千只。
为了解决村民产业发展资金紧缺问题,布楞沟村建立了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采取财政扶贫资金“铺底”,农民自主自愿入股,吸收企业注资,加上慈善机构和社会捐助的模式,筹措互助资金136万元。
从“站着看、等着扶”到“要苦干、不苦熬”,布楞沟村村民的内生动力被唤醒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被点燃了。2015年底,布楞沟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60元,较上年增加680元,增长18%。老支书马占海高兴地说:“总书记的嘱托基本实现了!”
(原载5月2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