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增毅
用法治手段助力精准扶贫
当前,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契机,研究制定社会救助法可谓恰逢其时。制定社会救助法,必须把“精准”作为立法的重要原则,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针,精准识别救助对象、精准设置救助标准、精准实施救助项目。具体而言,制定社会救助法应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树立正确社会救助理念。一是树立国家责任和个人责任相结合的理念。应明确国家实施救助的前提是受助人已尽了个人努力,而且受助人应履行相应义务,努力求职就业,提高自身能力。应通过设定合理的救助标准,避免受助人对社会救助产生依赖。二是树立救助与发展相结合的理念。社会救助应从单纯“输血”向“造血”转变,加强就业援助力度,加大对受助人的教育和就业培训,努力提高受助人的就业能力。
建立合理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的目的主要在于保障受助者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发展权利。为此,社会救助体系应区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规定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包括城乡低保以及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制度;第二个层次规定专项救助和灾害救助,其中专项救助包含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住房救助等;第三个层次规定临时救助。当然,社会救助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社会救助的项目和内容应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以及群众需求的提高而不断调整。
完善社会救助基本制度。一是明确社会救助覆盖人群的标准。目前,我国贫困标准主要按收入确定,而低保标准主要按基本生活支出标准确定,二者之间存在差距。要将低保标准和贫困标准以及扶贫标准相衔接,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二是适当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明确社会救助标准的制定和调整机制,确保救助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受救助者的需求相适应。三是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在社会救助中的职责,明确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之间、社会救助不同项目之间的关系和衔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