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正文
投稿

甘肃省科学家李传金返兰讲述第二次南极之旅

2016-04-15 08:26:4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丁君怡(实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美丽南极,我再一次漂洋过海来看你!”

  李传金返兰讲述第二次南极之旅

  钻取冰芯李传金李传金供图供图

  中国甘肃网4月15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 何燕/文 甘霖/图)2012年10月28日,匆匆吻别出生仅3个月的宝贝女儿,31岁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李传金跟随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次踏上冰雪南极之旅;2015年11月7日,已是中科院寒旱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的李传金,作为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员再赴南极,历时158天、跨越漫漫3万海里,于2016年4月13日乘机返兰。再见李传金,还是南极内陆队的标准发型——光头,“这发型压根儿没变过”。李传金4月13日晚间离沪,昨日凌晨1时才回到兰州家中。随机运回兰州的还有半年南极之旅的收获:12箱样品,总计500公斤。

  南极丽日的光辉“记忆”

  “美丽的冰山泛着蓝幽幽的光,异常漂亮。”当雪龙船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航行,驶入南极周边浮冰区的时候,距离中山站还有1000多海里。从船舷边掠过的冰山,海冰上偶尔可见的几只企鹅和海豹,越来越多的信号显示:南极冰盖已临近。忙碌紧张的内陆科考安全培训也随之开始。

  12月4日起,大部分内陆队员陆续登上中国南极中山站。每次内陆队出发前的准备工作都是最繁重的,很多物品需要转运、拆装、上橇、绑扎。几天下来,在中山站出发基地工作的科考队员面颊上已留下了南极太阳的光辉“记忆”,都有不同程度的晒伤。强烈日光加上雪面的反射,

  对队员的皮肤实在是严峻的考验,一周晒掉一层皮司空见惯。不过南极的能见度很高,在出发基地可见20公里之外成为一点的雪龙船。

  “无照”驾驶的卡特车“司机”

  15日,昆仑队28名队员乘坐9辆雪地车远赴昆仑站,每位队员都换上了内陆队标配的红色连体服。11辆雪地车拉着38名队员(含格罗夫山队的10人)缓缓离开出发基地,鱼贯而行,向内陆挺进。行进途中,雪面颠簸厉害,时速25公里、自重20多吨的卡特车,居然能在雪面上跳起来。虽然路面难行,在国内还没拿到驾照的李传金竟当上了卡特车的驾驶员。“跟国内驾车不一样,雷达早已探测清楚雪下的冰裂隙,每辆车都只能按照定好的线路开。”

  途中第一次冰川学采样,却不料碰上地吹雪:刚开始只是细细的积雪冰晶吹到雪坑里,但到后来,受地吹雪影响根本看不见采样的雪面了。李传金最后几个样品几乎是眯着眼睛摸索着完成的,而他还能苦中作乐,戏谑同伴刘科“第一次采集雪坑样就上了这么一课,不知作何感想”。为了以后研究备用,李传金尽可能多地采集样品,多时1个雪坑内采集近百个样品,“每个样品采集250亳升左右,而自己的研究只要很少的一部分就足够了。采集到的样品感觉研究人员都可以用。”李传金在第29次南极科考时采到的样品,助他完成了有关汞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等研究。这次他还是想做关于重金属的环境指标分析研究。再登昆仑站

  越向内陆,海拔越高,空气越是稀薄,路经“鬼见愁”时摘橇再连橇就会花费20分钟。“行走在软绵绵的雪上,有时感觉还是有些吃力、气喘的,队伍也放慢了行进速度。”车辆竟然也出现了“高原反应”,明显动力不足。一路上,雪地车问题不断:压油管开裂、卡特车轮胎压力报警、雪橇下陷。李传金所在的5号卡特车是队里负载最轻的牵引车,在临近昆仑站的软雪带时也陷橇了。12月30日,终于抵达终点昆仑站。

  再登昆仑站,依然旧时模样。主体建筑和几个工作点散落在茫茫雪原上,一切那么熟悉而亲切。“千里奔波,只为这茫茫冰原上的这一点,这是我们的目的地,又是我们新的起点。”

  中国深冰芯钻探总深度达到654.5米

  在有着“白色沙漠”之称的南极内陆,降水量低,冰雪累积速度非常慢,数千米厚的冰盖可能记录了几十万至上百万年的地球气候变化信息。因此,南极内陆深冰芯被形象地比作地球古气候的“年轮”。南极深冰芯钻探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机制的前沿学科,有望为科学家揭开地球古气候之谜、为重建百万年以来的气候档案提供一把金钥匙。我国从第28次南极科考时已开始了为深冰芯钻探打定向孔的工作,冰穹A地区较为可靠的估计,打到透底冰芯差不多在3700米左右。

  1月4日,深冰芯正式开钻,冰芯房的9名成员投入战斗。但进展不利,一上午只钻到20厘米的冰芯。全天的阴霾在当晚一扫而光,收获一钻3.69米冰芯的佳绩。

  深冰芯钻探总是很辛苦,两个小组8小时一班,一组早上8点到下午4点,二组是下午4点到凌晨12点。冰芯房场地位于昆仑站后侧,是在雪面下用扬雪机扬出的雪坑道。没有太阳光照的坑道里,极阴冷。钻取冰芯要用钻孔液,以填充冰芯钻孔不使冰孔回缩。这种叫醋酸丁酯的钻孔液有浓烈的刺激味道,队员们不得不带上防毒面具才能工作。

  从1月4日开钻到18日收钻,经过15天连续作业,深冰芯钻探小组总计钻探117个回次,钻取了351.5米深的冰芯,这是中国南极冰芯钻探史上单季进尺的新纪录。至此,中国深冰芯钻探总深度达到654.5米。“据此,已可进行四五万年间的地球气候变化信息研究。”李传金说。

  固定翼飞机首次飞掠昆仑站

  李传金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与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有关:架设一台车载自动气象站,为固定翼飞机首飞昆仑站成功提供气象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实时回传。

  不过依据1月4日完成读取的气象站数据,李传金发现,南极昆仑站的气压只有570多百帕,并不适合固定翼飞机起、降。1月9日,固定翼飞机飞掠昆仑站。由于气压的原因,固定翼飞机决定不降落,而是飞经昆仑站,但能亲眼目睹这一里程碑事件,足以让李传金等内陆队员热血沸腾:“起码昆仑站上空飞过我们自己的飞机了。”下午5点50分,在昆仑队所有队员的注视下,一个黑点从遥远的北方天空慢慢飞来,并逐渐变大。固定翼飞机!终于来到了昆仑站的上空。大家纷纷拿起照相机和摄像机记录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飞机在昆仑站上空飞经3次,最后一次距离地面仅有二三十米。大家纷纷向飞机招手、呼喊,有的人居然忘记了照相。6点25分,最后一次低空掠过之后,固定翼飞机拉起一段烟雾,向北方飞去,一骑绝尘。

  尾声

  昆仑队赶上了在中山站过春节。大年初一一大早,李传金就被爱人和女儿“熊猫”拜年的电话声音吵醒。南极路上,母亲和女儿生病,妻子忙碌,让只能通过铱星电话问候的李传金忧虑。听着“熊猫”第一次用稚嫩的声音给自己拜年,李传金感到有人牵挂的感觉真好:“‘熊猫’在电话中问我有没有想她,让我注意身体。呵呵,感觉孩子真的长大了,都有个人感情了。真的好想她们啊!”

  快要离开南极的2月17日,李传金早早起来,跑步去了“熊猫码头”,在码头李传金捡拾了不少企鹅毛。企鹅毛里藏着李传金的一点点“私心”:“这是送给我姑娘的礼物!”小家伙早就嚷嚷着让爸爸带点南极“特产”回去。“除了冰雪,南极的‘特产’只有企鹅了,我又不能带一只真正的企鹅回去,只好拣点企鹅毛回去‘充数’吧。”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责任编辑:丁君怡(实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