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正文
投稿

2016年新媒体发展兰州论坛举行 为甘肃快速融入“互联网+”发展模式献策 (图)

2016-04-11 21:54:57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甘肃今头条】

  本届论坛聚焦大数据国内最权威专家齐聚

  据了解,新媒体论坛自2010年起已成功举办五届,历届论坛主题涵盖新技术、新媒体、新文化、移动互联网、一带一路等。而此届论坛聚焦大数据,邀请了国内目前在计算机大数据应用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专家: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的潘云鹤院士,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专家顾问团特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洪生以及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大数据解决方案总监助理赵立芬、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中国)创始人胡延平等专家学者与来自全省外宣、传媒、文博、旅游、商务等领域200多名参会代表共同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各个重点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前景。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潘云鹤作报告。

  潘云鹤作主题报告题为《中国智能城市和城市大数据》

  论坛上,潘云鹤院士作题为《中国智能城市和城市大数据》的报告,对中国智能城市大数据应用和前景做了深刻的阐述。他说,当今世界正处在下一场重大技术变革的风口浪尖,以新制造技术、新能源和智能城市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在塑造未来政经和社会发展趋势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截至2014年初,已有超过230个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中国城市的智能化发展路径必然是独特的,将有力地推动21世纪的中国城市和世界发生巨大变化。他建议,各地进行智能城市建设,要从智能城管、智能社管、智能交通等各种智能应用系统入手,针对本市最关键的问题,设计成智能系统,有次序地进行突破和解决,拉动城市的整体智能发展。同时按照icity的五个层次,采取“用、通、深”的推进策略,打通大数据,深入信息化,巧妙运作城市信息、物理、人群社会三元世界。

  潘云鹤院士通过大量图表演绎阐述了国内外城镇化进程中的陷阱。他说“智能城市”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建设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研究用之于避免城镇化的三个陷阱,即:贫民区的问题、安全的问题、污染等城市病的问题。他强调,由于中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不同,建设智能城市的基础与特色不同,针对智能城市评价体系,他建议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科学地进行自身纵向比较,不必过于进行横向比较,更不要盲目跟风,迷失城市的发展目标和特色。

  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专家顾问团特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作报告。

  金元浦作主题报告题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发展》

  金元浦教授作题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发展》的主题报告。他讲到,如果说“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思维”、“3D打印”等是去年的热词,那么创客时代、互联网+、DT、工业4.0等则体现着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代表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方向。在移动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大力推动大数据、智慧城市、云计算、移动网、自媒体和小企业、微方式、新业态、酷特色、融思维的发展思路,高度重视数字技术的核心推动力。以数字技术在原创领域开创新思路新通道,推出各种微文化产品,开创传播方式的新革命、新手段,展开文化消费与接受式的新变革,打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通道。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洪生作主题报告。

  张洪生作主题报告题为《互联网加+大数据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分析》

  张洪生在作《互联网加+大数据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分析》的主题报告时讲到,“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中国互联网独立第三方研究专家胡延平作报告。

  胡延平作主题报告题为《浮现中的新一轮创新周期》

  胡延平作了《浮现中的新一轮创新周期》的主题报告。他说未来的网络是没有网络的,无线互联网在空中。人工智能做到手机里,手机将是VR的核心设备,手机作为第一媒体刚刚开始,后面会有巨大的创新。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