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建设局
利用自然资源体现山水城市的生态环境
记者在市生态建设局采访时,相关负责人介绍,已酝酿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具体来讲,就是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准则,以保护优先,把保护和提高森林、湿地、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放在突出位置,处理好“保护自然”与“保障发展”关系,在保护中求发展,促进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协调发展。
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改善居住环境
推行生态绿化方式,保护古树名木资源,广植当地树种,减少人工干预,让乔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长。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改变城市建设中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
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治理污染土地,恢复城市自然生态。按照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的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利用自然条件构筑城市生态绿地
充分利用我市两山夹一河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筑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建设各城市组团之间的绿带系统,实施“森林围城”和“山水城市”的建设战略;努力构筑“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景观格局,将我市建设成为森林环抱的自然山水城市、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完成“三带、五廊、多轴、多园”的网络化绿地系统。
按照生态保护修复的总体要求,统筹布局,分类施策,努力实现“育400万亩森林,建千里绿色通廊,铸百个生态村镇,创百亿生态产值,统新老城区生态,造兰州秀美山川”目标。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在建设山水城市的工作中,还有不少具体美化工程值得市民期待:
把风情线打造成城市带状公园加快黄河风情线基础建设和景观提升,完成黄河兰州段湿地修复和生态治理项目。在西沙黄河大桥至桑园峡段选择面积较大的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增加文化景观,注入文化内涵,打造滨水湿地景观;在雁滩黄河大桥至银滩黄河大桥段河滩地两侧建设绿色出行健身步道,南北两侧全线贯通,以方便市民休闲健身;准备新建海子湿地景区、远古文化景区、大禹文化园、黄河楼景园,提升改造始祖文化园、百合文化园等;在黄河两岸重点打造6条特色园林景致路,即桐荫休闲路、彩色景致路、秋枫景致路、银柳景致路、玉兰景致路和樱花景致路,把风情线打造成城市带状公园。
进行南北两山“大景区”建设在南北两山方面,在现有保护体系的基础上,继续以城区面山、绿色通道森林植被保护为重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护面积每年稳定在43.5万亩。积极兴建大青山森林公园、彭家坪大山森林公园和大柴坪森林公园。南北两山林业生态建设要以挖掘打造文化旅游资源、优化城市形象、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为目标,以生态建设项目为载体,力争完成景观提升与优化改造;积极打造南北两山“大景区”建设。南山区域重点包括兰山、石佛沟、云顶山在内,打造以“一轴、三核心、一网路”为主要内容的大兰山景区,西固片重点打造关山、元峁山区域化绿化景区;北山区域重点打造包括北麓山、徐家山、五一山、九州台以及仁寿山景区在内的沿黄河北岸的区域化大景区。
全面启动城区立体绿化试点对桥梁、挡土墙、河堤等公共区域推行立体绿化,丰富城市绿化景观类型;对市区住宅小区房屋的顶层面积、荷载能力做好详细调查,符合条件的进行屋顶绿化试点,从今年起,近郊四区每年落实100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建设计划。
加快对生态景观道路建设一是完成“省门第一道“景观改造提升工程;二是“三路”整治。即: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南山路和地铁1号线的沿线绿化景观改造提升,按照一路一方案、一路一特色的思路,集中打造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通道景观;三是完成中山路、西固东西路、牌坊路、安宁东西路等城市主干道景观提升改造;四是启动安宁世纪大道和花园大道(雁兴路)景观建设,使之具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并与街景相结合,体现城市道路绿化景观风貌。继续推进城市公园、游园建设,实现新增百余块街头游园。
此外,生态建设局针对村镇生态绿化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如在榆中、皋兰、永登和红古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的重点区域,集中发展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加快建设林业生态小康村镇,配套搞好县、乡镇、村庄通道绿化工程,增加沿线森林资源总量,提升道路景观质量,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