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清明祭·敦煌魂】最会讲故事的父亲走了 他讲的故事叫“敦煌”

2016-03-31 09:06:30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金琼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2016年清明 说出你的思念

  原标题:敦煌学博士谢静深情追忆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谢生保

  最会讲故事的父亲走了 他讲的故事叫“敦煌”

  中国甘肃网3月31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 他是穷人家的孩子,却志向坚定,即使少年生活困顿,依然笃信“多识一个字远比多挣一块钱重要!”他是最会讲故事的爸爸,守望着敦煌石窟丰富的文化艺术源泉,暑假之际他总会带着一双探亲的儿女徜徉洞窟之间,为孩子们讲述飞天、九色鹿的故事。他还是为“敦煌艺术之最”立传的学者,历时5年研究考证编撰成的《敦煌艺术之最》涵盖了敦煌艺术各个方面的第一,堪称敦煌艺术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他就是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谢生保先生。可叹,天不假年,在一个学者研究的黄金年龄,年仅62岁的谢生保突然因病辞世,将一腔热爱留给敦煌。今日就请大家随着谢生保先生的女儿、敦煌学博士谢静老师的追忆,感知一位文人的骨气和求索。

  (记者 宋芳科 实习生 杜雪颖)

  艰苦岁月 梦想伴他一路前行

  谢生保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少年时代生活贫困。可是他在一个字远比一块钱重要的信念指引下,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利用干活休息的时候读书学习考入酒泉中学。在高中时代,校长为谢生保申请了每月18元的奖学金,才让他得以安心学习,最终如愿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谢生保感恩校长惜才,在困难时期给予他无私的帮助,他视老校长为人生路上的恩人、良师,两人成了莫逆之交。

  大学毕业后,谢生保最初在地方上干行政工作,上世纪80年代调入敦煌研究院,至此投入了敦煌的怀抱。而在这之前,去敦煌搞研究是谢生保的梦想,从读书时代的才情诗人,到毕业之后的文学创作,他的才情诗性从来都和书本有关,让这样一个人去搞学术研究再合适不过了。

  埋头钻研 成就“敦煌艺术之最”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石窟,肃北县的五个庙石窟,因为这几处石窟都开凿在古敦煌郡内,艺术风格同属一脉,所以总称为敦煌石窟。这个丰富的艺术宝库对于学者来说是梦想的地方,可对于想长期扎根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挑战。

  谢生保的女儿谢静回忆,父亲去了敦煌研究院,有9年的时间他们一家都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在父亲朋友眼中,父亲有时候可以算是一个很无趣的人,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也不跳舞,反正热闹事情跟他就不怎么沾边。或许那些孤单、漫长的日子,只有一幅幅壁画是父亲最好的相伴。谢静他们也只是暑假的时候才会和母亲一起去敦煌与父亲团聚,跟着父亲去看一个个洞窟,在那里父亲总是通过讲解让他们徜徉在故事的海洋里!

  对于喜欢敦煌的人来说,都希望知道诸如莫高窟最早的开掘人是谁之类的问题,就如很多人津津乐道吉尼斯世界纪录那样,大家其实也很期待知道敦煌艺术的各项之最。不过外行眼中的一个“最”字,在内行眼中却是一次次严谨的考证研究。谢静说,“父亲的研究涉猎比较广泛,有敦煌故事画研究、民俗研究,但要说父亲学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还是要说说《敦煌艺术之最》(30万字、 300幅图),这部书是父亲历时5年考证研究的成果,其间父亲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热情”。

  1993年这部作品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肯定,1994年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美术图书一等奖。在该书中按最早、最晚、最高、最矮、最多、最少等“最”模式的分类,收集了敦煌建筑、壁画、雕塑等艺术类别的各项之最,编集了中外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内容生动丰富,集学术性、资料性、辞书性等功能为一体,以文示图,雅俗共赏。比如,莫高窟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是什么?答案是257窟(北魏)《九色鹿王本生》。莫高窟最美的反弹琵琶歌伎在哪个窟,答案是112窟(晚唐)《反弹琵琶乐伎》。当然我们也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莫高窟最早的开掘人,据考证是前秦年间的僧人乐僔。

  传承父业 女儿续写父亲敦煌梦

  谢生保先生在学术上孜孜以求,20余年坚守敦煌艺术厚土,在敦煌文化艺术研究方面颇有建树,通过他和同事们严谨认真的整理,让敦煌壁画上的一个个生动故事形成一段段文字,结集出版后走进千家万户,为敦煌文化的普及和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不料天不假年,2007年6月,年仅62岁的谢生保突然疾病辞世,丢下了他一生钟爱尚未完成的事业,噩耗传来,谢生保的同事、朋友纷纷惋惜,若他还在世一定会在敦煌研究的这片沃土上继续耕耘。

  女儿谢静回忆,父亲谈起敦煌总有说不完的话,在父亲眼中敦煌艺术的研究永无止境,作为学人他只是学术瀚海中的一颗水滴,太过渺小,更当虚心钻研,不可有丝毫懈怠!

  先生抱憾离世,却将传承的学风留了下来。也许当年他给女儿谢静讲述洞窟中一幅幅精美壁画,是出于父亲的慈爱,是源于对艺术的热爱。可是在无意间,他便将文化的种子播撒进小姑娘的心灵。谢静告诉西部商报记者,在和父亲分隔两地的日子,暑假总是那样快乐和难忘,或许是一年中最好的团聚,父亲也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们。可是在敦煌还有什么比石窟中灿烂的文化更好的东西呢,于是每当徜徉在洞窟之中,听着父亲讲述一个个壁画中的精彩故事,她总是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年少的时代,一个个洞窟里都有她的梦想。

  本科毕业后,谢静选择了攻读敦煌学硕士博士学位。而在自己学术成长的路上,父亲又像一位良师一样为她指点迷津,让她在艺术的海洋里得到更丰富的滋养。在谢静心中,那些年在学术研究的路上,有父亲陪伴,观摩祖国各地一座座石窟艺术宝库的经历,是她最值得留恋的时光。也是在那时打下的基础,让她至今在学术研究路上都有所受用。

  2007年8月,就在父亲刚刚去世2个月,谢静带着父亲的遗愿,辞别病中的母亲和生长28年的故土,强忍悲伤毅然赴京,来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工作站继续从事敦煌服饰研究工作,出站后调入北京服装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光匆匆,9年过去了,谢静从一个敦煌学研究生成长为硕士生导师,对敦煌服饰研究痴心不悔、坚持不懈。2016年4月学术专著《敦煌石窟中的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即将在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她对自己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金琼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