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高校职称评定改革引热议——
大学教师:这是实实在在的红利 外界声音:何时能不再为考而考
中国甘肃网3月31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记者 马文艳 实习生 张子枫) 3月30日,省内各大媒体均在重要位置刊发了“甘肃省高校职称评定改革”的相关消息。此消息立刻引发了各界人士的热议,不少身居一线的高校教师更是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直以来,职称评定都是压在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身上的一座大山。每到年末,为了评职称不少教师忙得团团转。要求多、细则繁杂,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度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一直为人所诟病。高校教师希望对职称评定制度进行优化改革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
3月29日,甘肃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联合召开2016年甘肃省高校职称评定改革情况通报会。会上通报,从2016年开始,岗位业绩特别突出的高校教师,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限制,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同时,副高职称评定权也将下放给各高校。
新政策的出台,在让不少为“职称”而叹息的高校教师有了新的动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其他行业人士的感叹——何时能不再为考而考?
高校教师:这是实实在在的红利
对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奋战在一线的高校教师最有发言权。让我们来听听高校教师们是如何说的。
李老师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在以往的职称评价体系里,一位教师在40岁左右评上副教授职称后就缺乏了更多激励,可能脱离一线教育。这次职称评审改革让那些真正优秀的老师看到了希望。
王老师随着限制的打开,高校教师的科研质量会提高,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大,没有了限制,高校教师自身的能力就变成了评定的标准,自身的能力多体现在科研、教学、专业研究等方面,对于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很有帮助,教师施展才华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
张老师之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过于强调科研成果,忽略了所从事的岗位以及个人是否适合进行科研、是否需要科研。为了评职称,教师们投入大量时间从事科研,教学上的时间相对少了。新的政策解决了这些问题,也让一线教师看到了希望,有了动力。
兰老师新的职称评价制度非常现实,对年轻老师来说,不受年限限制,职称晋升的速度会更快,更能激发年轻教师们的教学和科研热情。对老教师来说也是好事,很多老师陷在英语和计算机等条件里迟迟得不到该有的职称,现在应该会更容易一些。
外界声音:何时能不再﹃为考而考﹄
高校职称评定制度改革,也引发了其他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的张先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觉得如果年龄大了还跑在一线说明这个人没能力,其实很多有能力的人往往都在一线。这些人往往有最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就因为学历、各种资格证等条件的限制使得能力和职称不匹配,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改革的制度非常好,我也期待我们行业的职称评定制度能早日改善”。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少网友在对高校职称评审改革表示祝贺的同时,对本行业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大吐口水。
网友红尘是我市某文化单位工作人员,他说:包括我们单位在内,评职称考外语、考计算机。可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外语和计算机根本就用不上。这种机械式、为考而考、考用脱节的现象太普遍了,应该取消。
网友末是省内某报记者:你随便抓个文豪去考英语,他也未必考得过。我在媒体干了快二十年了,评职称要考英语,还要考计算机。因为英语过不了关,到现在还是助理记者,这太有讽刺性了。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凭自己小学不到的英语水平,想考过去太难了。更可笑的是,现在又加了个继续教育证书。中央的想法是好的,鼓励在岗位上不断充电,但在实际操作中,继续教育实际上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每年向人事部门交钱,就能获得继续教育证书,至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谁会去真正关心。
网友遗忘江湖:现实中有不少人搞学术研究很不错,可就是外语不成。为了评职称,又是补习班、又是熬夜复习,这些时间要是用在专业研究上,该多好!
网友烟花三月:期待职称改革尽快推进到各行各业,让能干事的人才脱颖而出。
网友米粒:职称的高低并不代表真实工作水平的高低,更不代表道德、敬业精神、责任心的高低。职称评定方式不改革,我们的各种改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网友梦回唐朝:真羡幕这些高校的老师们,只要有真本事,业绩特别突出,就能直接申报教授。而我们只能考英语、考计算机、发论文……好容易过了一道道的坎,职称评上了,还得论资排辈,等待兑现,这机制,只能让人按部就班了,哪有什么心情把工作搞好。快改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