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海
老板娘用牙咬开火腿肠放到炒饭中,厨师将手指伸进锅里沾汤汁尝味道,员工协助黑作坊入驻平台……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后,日前网上订餐平台“饿了么”连续发声,并推出一系列整改措施。如今半个月过去,饿了么果真“改了么”?近日,记者多路暗访发现,涉嫌无照经营、登记地址虚假、盗用后厨照片等行为仍大量存在于“饿了么”平台。
(3月28日《北京晨报》)
有报道称,被“3·15”晚会曝光以后,一些地区“饿了么”的订单数量出现急剧下降。相信今天这则“饿了么”整改不力的新闻一出,会影响更多消费者的选择。
不过,订外卖是一种刚需,现实中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消费者不再从“饿了么”订餐,换了另一家没有被媒体曝光企业的外卖,结果其卫生状况并不比“饿了么”更强?这不是没有可能。
显然,现在不仅要对出了事的“饿了么”穷追猛打,更要对所有快餐外卖企业进行检查,确定“饿了么”出现的问题到底是属于个性还是共性。如果是个性问题,我们只需要严肃处理“饿了么”就已足够,如果是共性问题,光盯着“饿了么”根本不起作用。
就像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如果只盯着三鹿,恐怕我们现在还在吃毒奶粉。正是国家对所有奶企都进行严格检查,才让三聚氰胺成为了历史。同样,就算我们查封了“饿了么”,如果那些黑作坊摇身一变为另一家快餐企业供货,我们仍然不能逃脱吃不卫生食品的命运。
说起食品安全,有网友曾揶揄说“记者干了质检的活儿,有关部门跑了龙套”。我们不敢说有关部门在外卖的监管上一定是跑了龙套,但“饿了么”事件表明,我们在监管上仍然存在漏洞。而堵上这样的漏洞,不能靠出事企业的自我整改,不能靠未出事企业的“别人亡羊我补牢”,而是要靠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督。
仅凭媒体的力量,不足以调查所有的外卖企业,不足以暗访到所有的问题。想让我们的餐桌安全,还需要卫生监督等部门继续加大力量、真正负起责任进行检查。在其位要谋其政,只要监管部门能拿出记者明查暗访的劲头,怎么可能让我们吃了一年脏快餐到了“3·15”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