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含琳
供给侧改革是中央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这个决策的主要对象和领域包括国际体制、项目建设、社会投资、生产经营、市场销售、进出口等。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了解决和消解生产领域和供给方面的“过剩”问题。为此,中央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改革举措。能够比较快的解决“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要消解投资、项目、供给、企业和销售角度的“产能过剩”问题。
消解过度干预。市场导向机制不成熟是政府干预过度的根本原因。2015年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概为65%以上,在西部地区大概只有45%左右,而发达国家在95%以上。消解政府干预,一是真正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减少政府的指令性生产计划,取消政府规划中的指标性规划要求,建立大市场运行和调控体系;二是要摆正政府在市场中的位置,利用多种方式企业、公司、农户等的自我调节新机制;三是降低以国有企业为主干的垄断经济比重,把部分垄断国企纳入股权社会化改革的范围;四是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缘地区可以考虑全面取消GDP的增长考核;五是建立“产能过剩”的预警和防治系统,在宏观调控中坚持“预先、提前、尽早、预防、预警、防治”的“六位一体”的原则。
消解乱上项目。近年来,项目建设已经是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上项目、上大项目、上跨国项目等,已经成为评价地方政府能力的主要指标,这就必然造成政府之间的项目建设攀比和园区乱建现象。为此建议:一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停止政府的经济类项目建设,停止审批新的园区;二是对所有级别园区的土地和投资落地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对只占地不建设的园区和项目取消建设资格;三是严格检查和控制利用农民土地“做土地生意”的情况,对没有工业资源的地区增加园区面积的情况进行严格控制;四是把消解乱上项目的重点放在政府项目范围。
消解企业库存。企业库存增加是供给侧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现在全国几乎所有的工业企业都存在非正常库存情况,特别是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中,库存更加严重。消解库存,一是在总体思路上必须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开辟新市场”的原则,总量控制是前提,结构优化是核心,开辟新市场是出路;二是要把消解库存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转型结合起来,调整部分消费政策,降低消费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贫困标准;三是下决心优化产品结构,彻底淘汰传统的、落后的、过时的企业、技术、产品,大力支持中端和高端技术、产品和企业的发展;四是开发新的出口渠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渠道。
消解无效成本。从本源上来分析,当前我国存在的供给侧问题实质上是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造成的。大量的国有企业虽然名称改为各种各样的“公司”和“集团”,有些还成为上市公司。但是,这些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规则、政策等,仍然与党委和政府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些改革后的企业仍然有行政级别、官职官位,政府仍然能够直接向这些企业下达指令。所以,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国企业改革问题。为此建议:一是彻底取消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取消企业负责人的行政级别;二是关闭国有企业负责人与政府官员之间的通道,禁止“官商联姻”;三是全面实施国有企业的股权社会化改革方案,推进国有企业的“精准改革”。
消解产业短板。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结构优化从改革开放起始就存在,由于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破产和职工失业问题,所以,几十年以来我们执行的是一个“保守”的结构优化措施,这就是“改造提升”。结果是成本很高,效果很差。为此建议:一是按照“木桶原理”和“短边规则”指导结构优化,取缔“改造提升”;二是研究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破产方式、安置失业职工的方式以及相关的政策,可以考虑放大现在的“低补低保”政策范围和领域;三是明确提出大力支持二、三产发展、大力支持高端产品和中端产品开发的相关规划、战略和政策,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开发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人才、企业家进行重奖。
消解市场空白。扩大出口无疑是解决供给侧问题的一个出路。增加出口的难度很大,但仍然有开发的余地。一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还比较小,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的国家还有很大市场空间;二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扩大我国对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国家的出口数量;三是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到了“U型”的底部,有反弹的趋势,这对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很大可以利用;四是随着我国三大产业的结构优化进度加快,扩大出口是有可能性的。
(作者系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