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投稿

权文军:营造消费者能做主愿消费的市场环境

2016-03-15 09:00:12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2016年“3·15”

  原标题:营造消费者能做主愿消费的市场环境

  ——访兰州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

  记者:又是一年“3·15”。我们注意到,今年的维权主题是:“新消费,我做主”。那么,作为市工商局局长来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主题的?是否可为广大消费者给予阐释?

  权文军:2016年的维权主题是:“新消费我做主”。我认为“新消费我做主”年主题的涵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树立“消费者优先”理念,倾听消费者声音,重视消费者诉求,满足消费者需要,赢得消费者对新消费的满意和认可;二是弘扬“诚信、公平、法治”文化,创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营造让消费者能做主愿消费的良好环境;三是引导科学理性消费,践行绿色消费、品质生活,呼唤维权自觉,提倡依法维权,让消费者主动做新消费的支持者。

  记者:面对今年的消费维权主题,作为承担消保维权重要职责的工商部门和消协组织在过去一年做了哪些工作?

  权文军:2015年,我市认真贯彻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甘肃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优化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消费维权工作机制,加大消费维权宣传,建立了社会消费维权网络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对11个县(区)工商局及直属分局的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在全市84个工商所建立了12315维权服务站,在商场、超市、市场、企业、景区以及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经营服务场所建立了300个12315消费维权站。

  应当说,《消法》实施后,我们将制度创新作为推动工作创新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强化消费维权的制度体系建设,在认真贯彻落实《侵害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基础上,严厉查处商品销售和服务业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同时,切实发挥消协组织职能作用,加快建立企业自律、消费者参与、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新机制。树立社会化监管理念,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协调协作机制。加强与社会组织和主流媒体的密切合作,积极回应社会对消费维权工作的关切,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在消费维权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在营造消费维权社会共治良好氛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15年,我市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调处指挥中心共受理录入的案件共6746件,共办结6681件,办结率99%。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02.12万。

  记者:今年我市消保维权工作的重点在哪里?又将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呢?权文军:2016年,我市将进一步深化消费维权制度改革,建立社会共治维权工作格局。依法履行《消法》赋予的职责,进一步提升消费维权效能,努力实现诉求办结率、调解成功率与维权满意率持续提升,不断提升12315品牌的公信力、影响力。

  一要深入研究消费维权数据变化与全市宏观经济形势、市场交易秩序、消费市场动态的内在联系,研究建立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商品的日常监测、风险评估、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二要牢固树立“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理念,完善社会共治机制,消费者维权意识和经营者诚信自律意识普遍提高,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维护。三要进一步加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力度,推行随机抽查,以儿童用品、服装鞋帽、装饰装修材料、汽车配件、家用电器等与消费安全密切相关的商品为重点,开展市场检查和质量抽检,及时公布抽检信息,依法惩处违法经营者。四要加强对网购七日无理由退货、售后维修等服务领域侵权行为的查处,依法规范服务领域经营行为。五要建立纠纷先行赔付机制。选择部分消费较集中的大型商场、超市探索试行小额纠纷先行赔付机制。

  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设并发挥市工商局消费维权指挥中心、县(区)局消费维权处理中心和工商所消费维权服务站的作用,在全市大中型市场、商场和超市设立维权站、曝光台,形成覆盖更全面、服务更便捷的消费维权便民服务体系,做到消费维权“零距离”。二是通过与新闻媒体联合开办天天“‘3·15’工商维权”栏目,定期开展维权宣传,发布消费警示,强化舆论监督,大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维权社会环境。三是强化监管加强重点领域消费维权工作,加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和有关服务领域消费维权,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及时化解消费纠纷,优化消费市场环境,确保广大消费者安全、放心消费。

  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工商部门将坚持“监管就是服务”的理念,其实,消费维权工作的前提是监管。那么,在市场监管方面,工商部门今年将在哪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呢?

  权文军: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工商部门将按照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以及全国、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的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工作信念,筑牢工作意识,以“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年”为主线,依法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和消费维权,努力营造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持续打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推动整体工作的提升。在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发展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做到“放权、监管、服务”相结合。

  在具体工作中,全市工商系统将坚持监管就是服务的理念,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热点问题,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做到该管则管,管出成效,管出权威,在实现行政执法办案工作上突破提升的同时,切实维护好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一要突出监管重点,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经济社会发展危害较大的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市场垄断、“霸王条款”、虚假广告、非法集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要加大力度,严厉打击。以网络领域商品销售、汽车及配件销售维修、家具建材装修装饰、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等行业和领域为重点,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查公共服务行业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限制竞争、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深入推进“守重”企业推荐公示工作,深化合同行为监管,加大“霸王条款”整治工作,规范合同格式条款。继续深化推进“红盾护农”专项行动,以农药、化肥、农膜、种子等农资商品为重点,开展红盾护农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查处整治集贸市场短斤少两违规经营行为。切实加强商标广告监管,加大对甘肃特色商标的注册和保护力度。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始终保持打击传销的高压态势。

  二要推进重点领域监管执法。深入推进“双打”工作,严厉打击并有效遏制商标侵权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认真贯彻落实新《广告法》,加大对违法广告的监测和案件查处力度,强化广告属地监管责任,推动监管执法重心下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确保我市主要媒体广告违法率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积极构建信用监管新机制,做好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工作,行政处罚案件公示率达到100%。继续深入开展非法集资行为清查整治工作,加大对投资公司的日常管控,强化市场准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积极配合开展扫黄打非、安全生产等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全面落实“双随机”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双随机”抽查工作,对照省工商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制定我市工商系统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合理制定随机抽查比例和频次,对社会关注度高、投诉举报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有严重违法违规记录等情况的市场主体,进行重点监管,加大随机抽查力度。对随机抽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加大惩处力度,形成有效震慑。在此基础上,创新监管机制,按照“全国一张网”的要求,加快推进信息公示系统建设和信息归集共享,积极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加大企业失信违法成本,促进企业诚信守法经营。

  四要积极构建协同监管机制,对由工商部门牵头、涉及多个部门管理的市场监管任务,要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厘清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落实监管责任。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监管职责,坚持整顿和规范并举,切实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同时,要加强市、县区两级工商部门的执法联动,科学界定监管范围,切实履行监管职能,形成系统执法合力。

  记者:作为普通消费者来说,你对于兰州的市场消费环境有着怎样的期待?权文军:其实,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客观地说,近年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我市的市场消费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善,这与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参与是分不开的,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少距离。新形势下,市场消费环境面临新问题和新要求,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我个人来说,与广大消费者一样,也期待有一个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当然,就目前来说,仍有大量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积极创新,更多的则是在责任与担当方面要进一步强化落实。作为工商部门来说,将全面履行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职责,构建社会共治的大维权格局,切实提升监管效能,着力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能做主、愿消费的市场环境。

  记者张万宏权文军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