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正文
投稿

兰州永登县柳树乡教场村村民李发勇:一位乡贤的教化和守望

2016-03-10 09:10:31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金琼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陇原暖新闻—中国甘肃网专题策划

  原标题:一位乡贤的教化和守望

  永登县柳树乡教场村村民李发勇,是当地村民公认的新时代“乡贤”,他用自己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特有的乡土情怀,感染和教化着当地百姓,滋养和润泽着乡风

  李发勇(左一)在调和村民们的小矛盾 本报记者 唐学仁 摄

  即将进入春播,李发勇站在地头用手刨开一个小坑,查看着墒情。他身后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个被当地村民公认的新时代“乡贤”,不仅是个友善助人、乐于教化村民的大好人,而且对于整个村庄,他也是当地村风民风改善的推动者。

  一个地方的友善,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而作为乡贤,李发勇用自己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特有的乡土情怀,感染和教化着当地百姓,滋养和润泽着乡风。尽管受城市化浪潮裹挟的村庄显得“空心”和精神荒芜,但乡贤的介入,似乎正在唤醒沉睡的村庄,就像李发勇脚下的土地,正酝酿着生长的渴望。

  西部商报首席记者 唐学仁

  友善助人的长辈

  3月1日上午,李发勇并不在家,但簇拥而来的村民,都愿意讲讲这个友善助人、乐于教化村民的大好人。在村民眼里,李发勇为人正直公道,家庭和睦,诚实守信,是村民公认的贤德长辈。

  村民李玉生清晰地回忆着前年他得病时,李发勇主动救助他的一幕。

  “那时候我吃饭经常觉得恶心,脸色也蜡黄蜡黄的,浑身无力。家人带我去医院检查后,才得知是肝病。”李玉生说,肝病在农村是个被人生厌的病种,村民们都害怕被传染,原来和他交好的村民开始有意疏远,甚至躲避。没钱住院,李玉生一家陷入困境。得知这一情况,李发勇主动拿出5000元借给李玉生。不仅替李玉生家解了燃眉之急,最重要的是,他还亲自出面到村民家劝说,发动村民到医院给李玉生家帮忙。

  李玉生一家感激不已,觉得亏欠了村民很多。病愈出院后,只要村里谁家有困难或者有事,李玉生就主动前去帮忙。在李发勇的带领下,永登教场村的民风越发淳化,以前事不关己的村民们,现在相互帮衬的越来越多。

  作为一个被村民公认的乡贤,除了威望之外,还得有村民认可的能力。一个更为具象的称呼是,村民把李发勇称作“婚媒诸葛”。

  村民孙永禄的儿子在兰州打工时与一个天水姑娘恋爱了,但姑娘的父母却不同意女儿的婚事。原因是,孙永禄家太偏僻,儿子又只是个打工的,而姑娘不仅有稳定工作,还有城镇居民户口,两家人一度为儿女的婚事闹得很僵。

  “到手的儿媳不能就这样飞了。”李发勇主动当起了事后红娘。他带着孙永禄到天水跑了3趟,之后又把姑娘的父母请到兰州,苦口婆心地说服。李发勇的真诚打动了姑娘的父母,最终同意将女儿嫁给孙家。婚事说和不久,孙家就开始张罗着娶儿媳,李发勇又主动借给孙家2万元钱完成婚事。

  说起这些,孙永禄依然感动地流泪。“他对我们的帮助太多了,数都数不清,报也报答不完。”

  孙永禄数着指头算过,类似自己娶儿媳的遭遇,在村里不下10家。而这些家能够顺利娶回儿媳,李发勇功不可没。

  李发勇被村民形象地称为“百管主任”。永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龚立忠评价,李发勇是典型的乡贤,他熟悉村民需要什么,懂得怎么去解决,所以他能得到村民的认可。

  教化乡民的带头人

  站在新建的村广场,远处青山时隐时现,青烟飘渺,笼罩在春日的教场村,似乎比往日多了一份安静的羞涩。

  每天晚饭后,61岁的李发勇,习惯地顺着教场村那条水泥路走一圈,当他走到村里那座新修的文化广场时,总有很多村里人跟他热情地打招呼。

  沿着永登县柳树乡教场村水泥路兜转,两旁是村民房,比肩而立。每家每户院外的粉白外墙上“德育书画”纯朴古拙,简单而生动地勾勒出这个偏僻山村传统的风俗和场景。大大小小的“德育书画”墙既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更对村风文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负责打理它们的既不是村干部,也不是学校老师,而是李发勇。

  尽管不是村干部,但农闲的时候,李发勇会主动把村民叫进村委会,然后唠家常一样给村民讲励志故事,讲做人和道德标准。加上李发勇带头,教场村这十多年来没有发生过盗窃。

  “有的地方赌博成风,但在教场村,想找人打牌娱乐一会都凑不够数。”教场村村支书李发奇说。

  李发勇常常以李玉生为例,教育村民。“人要懂得感恩,学会知恩图报,一家有难大家帮,这样大家做起事来就轻松多了。”

  2014年末,村民李玉成和李发玉因为宅基地发生矛盾,两家人甚至扬言要打官司。这样的矛盾在村里就是一团浆糊,人人避而远之。但李玉成想不到的是,李发勇不仅主动找到他和李发玉,并将两家人叫到一块协商解决。

  “他要我们两家都拿出各自的《宅基地使用证》,然后按照法律的规定和国家政策,给我们两家人讲清了宅基地使用的条例。他说,除了政府审批的宅基地面积,其余的地方都属于村集体,谁都没有权利占用。”李玉成不得不服,最后两家人经过协商,化解了矛盾,关系比以前更好。

  2015年6月,教场村评定“五星级”文明户,李发勇和村里其他9位德高望重的村民被邀请担任评委。村支书李发奇告诉记者,“五星文明户”包括科技致富星、诚信守法星、和谐友爱星、公益义务星、文明新风星。最终有10户村民因孝敬父母、诚实守信、致富有道而当选。

  李发奇告诉记者,多年来让他头疼的乡村风气在最近两年里明显扭转,人人都开始向“五星文明户”看齐,这些转变都来自李发勇的带头和说服教化。

  邻里调和的主事人

  邻里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这些矛盾纠纷的化解,需要有人出面,这个人不一定是村干部,很多时候是李发勇,他与村民交流效果更好。

  李玉生说,村里有了李发勇这样的人,凝聚的不仅是人气,还有人心。李发勇不但在困难的时候给他借钱救急,在他和村民李发直因为门前堆放农家肥打架后,李发勇轻而易举地就化解了这一矛盾。

  “大概是2014年吧,我在门口堆放了农家肥,李发直家说这些肥挡了他家的道,就因为这个,我儿子动手打了李发直,当时李发直就要报案。如果报案,儿子肯定就会受到处罚。”李玉生说,李发勇主动找到他家,然后带着儿子给李发直当面道了歉,就这样,曾经剑拔弩张的两家握手言和。

  “在村里这样的矛盾多得数不清,不能等到矛盾激化了再去调和,而是要在矛盾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开始介入,这样村民之间就能更好地相处。”李发勇说。

  作为永登县柳树乡教场村村民自己评选的新时代乡贤,李发勇不但是矛盾的调和者,更是村民心中的“主事人”。

  村里的红白喜事,总是离不开李发勇,似乎只有他在场,才过得有条有理。“其实我去也就是给大家鼓鼓劲,尽量让村民不要浪费。”

  村支书李发奇感触颇深的是,最近一两年,李发勇在村里日常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了。在教场村不管是修路架桥,还是邻里纠纷、婚丧嫁娶,村民们都愿意找乡贤李发勇拿主意。他的出面,让一些问题迎刃而解,整个乡村事务的处理让人耳目一新。

  村风治理的好帮手

  “村里的大小事务有章可循、有条有理,让我们意识到了乡贤在基层农村治理中起到的作用。”柳树乡党委书记刘复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政府不是万能的,有很多事无法出面直接管。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多村民的家庭内部矛盾、政府不好出面的事,如果让乡贤出面调解,效果要好得多。

  “去年要是你来,这里可不是这样。满地是垃圾,路边是土坎。”在教场村村口,李发勇指着水泥筑起的仿青砖墙,面貌一新的文化广场和干净整洁的道路对记者说。在这些改变之前,教场村几乎就是荒凉偏僻山村的典型。

  去年开始,教场村很多人开始种温室大棚,但是通往县城的路坑坑洼洼,既影响出行,又影响卖菜。村里争取项目,将7公里的“搓板路”铺成砂路。随之而来的是全县村容村貌整治,教场村也被列入了整治范围。整治村容村貌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阻挠。那段时间,村里议论最多的就是:“整治工作中,修穿村水泥路和村广场,要拆谁家的猪圈,要占谁家的围墙……”

  无论村干部如何做工作,村民都不愿意自己先让出一亩三分地,甚至有村民抛出这句话:“公家修不修路、环境整治得好不好不关我的事,反正脏乱差早已经习惯了,为整治占我家的地,绝对不行。”

  最终,还是李发勇出面支招化解了难题。李发勇17岁就开始在生产队当队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是教场村的支书。2004年,他卸任支书后办起了企业。企业倒闭后,他一直赋闲在家。李发勇对村民的心理很了解:如果让出了自家的围墙,别人不让怎么办?他告诉村民:“修路最终受益的还是全村人自己。”

  道理讲通后,修路的事情迅速得到推进。而这件事带来的示范效应立竿见影。李发奇说,村里征地、土地流转等一些工作靠村干部不一定做得动,但李发勇出马,大家都服,是村干部治村的好帮手。

  “2015年政府在路边栽的树,有村民主动去浇水,街道上再也看不到堆积的垃圾牛粪了。”李发奇说,在李发勇的影响下,教场村三社的赵小宝等人也加入了乡贤行列。他们这些乡贤,正在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成为村风民风改善的推动力。

  “只要活着,就该帮村民们多操操心,让他们有一种温情的生活样式,这样我也觉得心安。”李发勇说。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金琼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