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医卫 正文
投稿

兰大一院人类精子库有望跨省传递“生命火种”

2016-03-07 09:33:31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文良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兰大一院人类精子库有望跨省传递“生命火种”

  该库负责人希望有更多男性公民能够参与精子捐献

  中国甘肃网3月7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记者 赵汇) 人类孕育繁衍有着“远缘优势”定律,父母间血缘关系越远,后代遗传优势越大。2月29日,记者从刚刚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组评审的兰大一院人类精子库获悉,该精子库将在年末基本满足本省需求,并逐渐向省外供精。目前,已有新疆、广西、重庆、云南、陕西等地生殖医学中心向兰大一院人类精子库接洽供精事宜。

  甘、青、宁、新

  首家人类精子库落户兰州

  经过试运行,近日兰大一院人类精子库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组评审,成为甘、青、宁、新首家人类精子库。专家组综合考评后对该精子库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核心技术——精液冷冻复苏率、冻后平均精子浓度、平均精子活力、外供信息反馈、档案管理、伦理监督等,均能按照国家卫计委相关管理和技术规范高标准开展工作,制度完善,操作流程严谨、规范。

  兰大一院人类精子库于2013年12月26日通过试运行评审,是甘、青、宁、新4省区唯一一家经由国家卫计委批准建立的集医疗、科研为一体的专业人类精子冷冻机构。它的建立,不但有效解决了真性无精子症患者的生育需要,同时也可为少精、弱精患者及肿瘤患者放、化疗之前以及从事高风险职业者进行精子冷冻储存,解决他们的生育之忧。

  精子库有望向5省区供精

  预计年末,兰大一院人类精子库将基本满足本省需求,逐步向外省供精。初步计划分别向新疆、广西、重庆、云南、陕西等地生殖医学中心供应合格精子100管/年。

  兰大一院人类精子库主任张爱萍告诉记者,通过评审后精子库将首次实现“跨省供精”,这也是精子库未来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

  这是由于血缘关系越近,其遗传基因的相似性越高,携带有相同缺陷基因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后代患有遗传疾病的机会也随之大大增加。两地相隔越遥远,通常意味着基因上的相似度越低,而基因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的男女婚配,其后代基因纯合的机会少,所以患隐性遗传病的几率也低。可以预见,这一工作实现后意义深远。

  捐精队伍逐渐壮大

  充满活力而完美的生命种子要在缓慢的时间流逝中,精挑细选。捐精更不是谁来都行,最基本的要求是年龄在22岁至45岁,身高1.65米以上,学历在大专及以上、身体健康的中国公民。每个捐精者都要接受严格的体检。

  2年多来,为了募集更多这份“生命的礼物”,兰大一院人类精子库通过进校园、建微博、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招纳了500多名供精志愿者。可喜的是,志愿者队伍组成人群也慢慢有了变化,分布更趋合理。“最初,70%的供精者是高校学子,到现在,除了50%的高校学生,捐精队伍中的40%爱心人士为教师、公务员。”

  曾被戏谑为“上不了台面”的捐精,已被更多人视作能够坦然接受的高尚行为。捐精者中,有的在女朋友的陪伴下前来完成生命的馈赠,这让精子库的工作人员深受感动,“这两年兰州道路开建,交通压力大,但捐精者还是无一例外按时到达,有的甚至一再拒绝为数不多的补助。”

  精子合格仅27%

  虽然精子库在不断扩容,但临床需求的压力仍很大。这是因为,采集后的精液并不能马上用于临床,在经过检疫遗传病和性病,对病原体进行监控后,每个精子标本都会有固定编号,储存在-196℃的液氮里。6个月后,精子解冻复苏,再检查精子活力,通过筛选,拿到“质保”的精子才可能使用。

  依据规定,一份来源同一捐献者的精液最多只能供5个妇女使用,剩余的精子将被封存不再使用。

  截至目前,兰大一院人类精子库储存有3000多管精液标本。而在此排队等精的夫妇逾400对,这些夫妇或因男方患有无精子症;或因其有严重染色体疾病、不适宜生育的遗传病等无法正常怀孕。

  “用多、用少、成功率都是未知的”,“一般来说,供精者中精子的合格率为27%。这样算来,我们这里最终合格的精液大概只有1000管。”张爱萍介绍。

  经过多年临床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化学污染、放射线、电磁波、噪声等外界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精子犹如凶猛的杀手,危害着生命的延续。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张爱萍希望更多的男性公民能够参与捐献,传递生命火种。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责任编辑:张文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