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省外媒体刊甘肃
投稿

甘肃坚持绿色发展 建成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2016-01-20 10:52:37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在甘肃省“两会”上,甘肃省省长刘伟平披露,过去五年,甘肃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以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重点,基本完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任务,建设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并提前完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等生态工程项目。

  甘肃“十二五”造林面积超千万亩

  酒泉发展风电绿色能源的同时发展林果业,张掖建设黑河湿地生态走廊并发展户外休闲旅游,武威采用“麦草方格+沙生苗木”技术逼停沙漠扩张的脚步,兰州“铁腕治污”提升空气质量,平凉依托崆峒山旅游打造“天下第一养生地”品牌……

  记者从甘肃省林业厅获悉,“十二五”期间,甘肃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305.3万亩、森林抚育面积604.5万亩,新建义务植树基地2719个,累计义务植树4.64亿株,年均造林面积保存率达到97%以上。

  因为自然条件限制,在甘肃很多地区“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娃都难”。每年增加300万亩植被面积,这是甘肃林业部门立下的“造林军令状”。

  2015年,甘肃新增特色经济林果82.5万亩,全省经济林果总面积达2103.1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了21.6%。这一年,甘肃落实林果产业发展扶持资金6900万元,重点扶持了61个贫困县(区)和17个优势县区级单位开展林果示范基地建设。目前,一批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林果主产区已经形成。

  为了保护绿化成果,甘肃林业部门严格依法护林,全年共查处林政案件2792起,查处率99.93%,形成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

  此外,甘肃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8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1.86%。在1752个行政村实施综合整治项目,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71个、省级生态乡镇397个、生态村462个。

  甘肃省林业厅负责人表示,2016年将继续抓好三北、天保和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协调指导各地开展好造林绿化工作,强化监督管理,提升造林质量。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实行,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全社会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度的提高,都为甘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保障。

  据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期间甘肃完成构建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35个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10户。同时,累计淘汰落后产能1327万吨,减少能源消费量838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5%。14个市州政府所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平均为80%,兰州市荣获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

  “十二五”期间,甘肃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任务。

  过去五年,甘肃争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72.5亿元,提前完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积极推进,张掖黑河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刘伟平表示,“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森林蓄积量达到2.62亿立方米以上。

  2016年,甘肃将着力推进祁连山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在甘南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制度,在定西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水权交易和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

  此外,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推广兰州等城市治理大气污染的成功经验。加强水源地保护、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重点防控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控。(曹树林、刘海天)

文章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