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会客厅·直通全国两会】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总编辑会客厅·直通全国两会】
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日报社副总编辑周尚业:马委员您好,很高兴能在全国两会期间与您连线。经过二十多年的荒漠生态学研究与荒漠治沙实践,您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沙漠医生”。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您一直在为西部的生态环境保护鼓与呼。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请您谈谈认识和体会。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马全林:甘肃是全国沙化土地分布大省,是我国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遏制风沙危害的战略前沿阵地。治理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总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治沙,重点工程带动,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突破进展。
全省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从1994年我国开展首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以来,我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每年都在明显减少。这得益于我省围绕绿洲、道路、风沙口,建立了一条相对完备的防风固沙体系,全省470余处风沙口得到巩固治理,重点风沙口植被明显改善,风速和频次大幅减小。近年来,我省河西地区局部产生的原发性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生态呈现整体改善态势。
甘肃日报社副总编辑周尚业:防沙治沙是我省生态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防沙治沙的不断深入,现在治沙的难度越来越大。请您谈谈我省防沙治沙的主要难点在哪里?我们又将如何克服?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马全林:成绩亮眼,但困难同样很大。我省沙化土地面积1217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6%,涉及8个市(州)24个县(市、区)。面积大、成本高是制约治理的首要因素。
我省防沙治沙工作同时还存在着投资比较单一,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科技支撑不足,缺少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和高水平技术人才等制约因素。
针对这些制约因素,省委省政府也在高位推动,已经制定出台《甘肃省关于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的指导意见》,为全省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遵循。指导意见同时明确全省防沙治沙阵地战总体目标:自2020年至2025年,全省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面积1035万亩,推动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要彻底打破瓶颈,我建议进一步做好制度设计,省市县要立足实际做好防沙治沙规划,尽可能做到把沙漠边缘县区能纳尽纳,全部纳入全省防沙治沙工作体系,全省“一盘棋”,齐抓共管推动综合治理。要尽快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带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防沙治沙工作。
此外,要进一步加大科学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探索构建新能源发电、生态修复、帮扶利民、生态旅游、荒漠治理等多位一体循环发展模式,推动防沙治沙可持续发展。
甘肃日报社副总编辑周尚业:今年全国两会之后,您对生态建设工作及防沙治沙有什么新的期待?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马全林: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
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模式。
目前,我省已经初步构建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期待我省进一步抢抓机遇,以大熊猫、祁连山、若尔盖三个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各自然要素一体化保护修复,实施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我省要抓住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这个机会,建设符合我省省情、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体系,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之路,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整理)
相关新闻
- 2022-03-10【两会关注】代表委员聚焦甘肃能源低碳转型 热议电力营商环境优化
- 2022-03-10【短视频】(直通全国两会)甘肃代表团提出议案3件建议143件
- 2022-03-10【两会日报】2022全国两会甘肃时刻(四)
- 2022-03-102022全国两会甘肃时刻 “甘”劲满满开新局、踔厉奋发谱新篇 代表委员这样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