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深耕细作强特色 牵住发展“牛鼻子”
甘肃省宕昌县曾因深度贫困而闻名,又因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和全国全省一道脱贫摘帽,开启了全面小康新生活。
站在新的起点,如何接续乡村振兴,实现持续发展?宕昌县紧紧牵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全力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耕产业、富民花开。
行进古羌大地,田畴沃野生机勃勃,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一派欣欣向荣。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宕昌县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政策保障,拉开架势构建起“四大”“五小”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提质扶壮,13.4万名贫困群众依托各类特色富民产业摘掉了贫困帽子。“富民产业越来越多,增收渠道越来越广,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群众纷纷赞道。
深耕主导产业,中药材提质增效
“我们的中药材,现在是组织化生产、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多元化销售、绿色化发展。”站在拉路梁上,望着四周成片苍翠欲滴的各色中药材,庞家乡拉路村党支部书记冉金平笑容满面。
拉路梁是宕昌县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的核心种植区域,冉金平所在的拉路村就在核心种植区域内。近年来,宕昌县依托县内独特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和日趋成熟的产业体系,以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为统领,狠抓种植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包括拉路村在内,全县中药材基地规模日益壮大、绿色标准化水平日益提高、竞争力日益增强。
“相比较以前,现在生产效率更高了,中药材品质更好了,价格也提上去了,综合效益在不断增长。”冉金平告诉记者,去年底,拉路村(中药材)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改进传统产业种植技术,走绿色标准化种植之路,宕昌狠下功夫,规范技术标准,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合作社和农户开展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严格落实土地深松整理、土壤消毒、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控等绿色种植标准。
以拉路梁和木耳梁为主的核心种植区域,建成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1.07万亩,辐射带动8个乡镇的95个村办合作社,指导农户标准种植12.23万亩。积极推行机械化作业,创办农机服务合作社14个,机耕地、机覆膜、机移栽、机喷施、机采挖等机械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效率持续提高。实行精细管理,探索总结出“成本核定、管理外包、任务量化、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积极构建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不断加强源头监测和动态监管。
“通过基地建设,全面实行统一规划、科学栽培、机械耕作、标准管理,彻底解决了传统中药材散小弱、质量标准不统一、效益产出比不稳定等问题。”宕昌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说。2020年,全县中药材产量达8.2万吨,产值达到6.8亿元,药农人均药材收入达到3440元,中药材产业在宕昌高质量脱贫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创新发展路径,合作社盘活资源
覆膜、播种、除草、追肥、打药……守着从村合作社承包过来的30亩药材地,杨平忠每天忙碌而充实。“我主要负责田间管理,管理周期是每年的2月至9月,按照每亩900元的管理费用,一年下来能收入2.7万元。”
杨平忠是阿坞镇麻界村村民。今年以来,麻界村田野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脱贫户土地150亩,发展黄芪示范点集中连片种植。杨平忠承包了30亩黄芪的田间管理任务。“我自己的土地也流转给了合作社。”杨平忠说,把地流转给合作社,既有土地流转收益,又有合作社盈利分红,还能全心全意务工,一举多得。在宕昌,杨平忠不是个例,麻界村田野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不是个例。
近年来,宕昌县创新发展路径,探索形成了“以贫困户为基础、村办合作社为单元、乡镇联合社为纽带、县联合社为主体、股份公司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贫困村缺乏主导产业、合作社带贫能力不足以及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路上“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市场风险等问题,而且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了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益。
据介绍,宕昌县狠抓合作社组建和规范运营,由村两委领办组建村办合作社336家,再筛选运营良好的487家合作社与村办合作社联合,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以村两委领办合作社为主导的两个以上合作社。同时,动员引导全县1.49万户、5.92万贫困群众,将2.96亿元到户到人产业扶贫资金全部入股到336个村办合作社,实现了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由村办合作社联合控股,成立羌源富民公司,实现村办合作社抱团发展。该公司在计划、资金、生产、销售等关键环节严格把关,带动发展特色产业。小小合作社,发挥大作用。截至2020年底,宕昌县通过组建合作社,带动全县4.03万户、13.8万人增收。其中,全县村“两委”领办合作社共实现分红5030万元,直接和间接带动2.49万户、10.67万名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培育壮大龙头,新型主体引领发展
时下,正是夏菇出菇采摘的时节。走进位于理川镇麻界滩的宕昌县兴宕菌业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阵阵菇香扑面而来。菇棚内,一朵朵香菇升柄展伞、长势喜人,数十位当地村民摇身变为食用菌产业工人,来回穿梭于菇架之间,忙着采摘、装框、发车。
“出菇期香菇生长快,每天的用工需求量很大。”兴宕菌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苏小强告诉记者,基地占地180亩,建成出菇大棚168座,用工高峰期,有近200人在这里干活。据了解,兴宕菌业是宕昌县羌源富民公司全资投建的子公司,是集菌棒加工、菌种研发、规范种植、规模发展、品牌打造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龙头企业。
“公司标准化生产优质食用菌菌棒,以成本价向村办合作社和贫困户提供。”苏小强介绍,自2019年以来公司经过不断发展,现建成年产500万级香菇、木耳菌棒加工厂及200亩食用菌出菇基地,累计为全县18个乡镇22个食用菌产业合作社提供优质香菇菌棒400万袋和木耳菌棒150万袋,产出鲜干香菇600万斤、干木耳20万斤,产值达4000万。
特别是公司建设运营的扶贫基地,既是宕昌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入镇集中安置群众后续发展产业园,也是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的基地,更承担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工作。
近年来,宕昌把加快培育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来抓,持续加大“外引内培”力度,取得明显成效。甘肃琦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最新的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通过中药材生产的现代化,倒逼传统种植业向规模化、高效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宕昌一个个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县特色优势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把特色资源变为特色产业,把特色产业变为富民产业。
通讯员 韩县银 图/文
相关新闻
- 2021-07-22【小康圆梦·看甘肃】临泽:小蔬菜制种脱宽群众致富路
- 2021-07-22金塔:扎紧“粮袋子”撑起“钱袋子”
- 2021-07-22民乐: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 2021-07-22高台: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擦亮全面小康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