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打出脱贫“组合拳” 乡村旧貌换新颜
原标题:陇南:打出脱贫“组合拳” 乡村旧貌换新颜
“截至目前,陇南市83.9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70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陇南被命名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荣获‘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在12月23日举行的甘肃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陇南专场上,陇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崔景瑜通报全市脱贫攻坚成果时说。
陇南既是山清水秀、气候温润的“陇上江南”,又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八山一水一分田”,属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典型代表。2013年,建档立卡初,全市9县区均为贫困县,其中5个为深度贫困县,3201个行政村有贫困村1707个,占53%,288万人口有贫困人口83.94万人,贫困发生率34.1%,是全省乃至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多业态融合 立体化发展
“过去的陇南山区,群众致富门路少,经济来源单一是贫困的主要原因。”崔景瑜说,近年来,陇南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保证群众稳定增收致富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多元富民产业。全市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5户、贫困村合作社7190个,以花椒、辣椒、油橄榄、核桃、中药材、蜂蜜等“麻辣香甜”产业为代表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产值180亿元,特色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达3200元。“地下有药、树上有果、空中有蜂、林中有鸡、四季有花、村中有客”成为陇南特色产业多业态融合、立体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5万多个、创建扶贫车间401家,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通过发展多元产业,陇南市实现了贫困群众户户有主导产业、有稳定收入。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3536元提高到2019年的7734元,今年预计将超过8000元。”崔景瑜说。
电商扶贫托起脱贫致富梦
“陇南生态良好、资源丰富,过去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油橄榄、花椒、核桃、苹果、中药材、木耳、土蜂蜜等很多优质农产品普遍存在销售难题,藏在深山人不识,严重制约农民增收。”陇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郃说。
从2013年底开始,陇南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用强大的行政推动力加快电商发展,构建了电商扶贫网货供应、网络销售、物流配送三大平台,探索出了“六路带动”的电商扶贫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解决了农特产品的“卖难”问题。
“总结陇南电商发展的生动实践,可以概括为'生于大山、立于脱贫、成于创新、贵于化人。'”崔景瑜告诉记者。通过近八年的不懈努力,陇南电商已从最初的农产品电商向全域电商、全民电商发展,并延伸到大数据等领域,成为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衣领子”。截至目前,全市开办网店1.4万家,累计销售200多亿元,2019年电商收入对贫困群众的贡献额预计达到840元。陇南成为国扶办唯一确定的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九县区均被纳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
从“蜀道难”到“路路通”
过去的陇南,许多山村不通路和电,人居环境脏乱差。李白《蜀道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仿佛就是对陇南行路难的写照。
“通过反复‘过筛子’拉网排查,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今的陇南,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全市新建乡村公路1.2万公里,硬化村组道路、村内主巷道、改造提升联网路7500多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均实现了通硬化路、通客车的目标,全市人民交通出行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陇南市副市长张宏说。
在此基础上,陇南市大力整治脏乱差和“黑房子”问题,开展“拆危治乱”,推进移风易俗,危旧房、“空心房”、废弃圈舍基本清零,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陇南市“拆危治乱”被国扶办列为人居环境改善典型案例,贫困村旧貌换新颜,贫困群众精神焕发,真正实现了“山美水美村更美”的美丽嬗变。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