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不负韶华拔穷根 只争朝夕奔富路
图为,采摘水果西红柿
走进酒泉市瓜州县广至藏族乡,通村柏油马路宽阔笔直,防风林带排列成行,屋顶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戈壁园区内的订单果蔬销往全国各地。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不长一棵草、没有一棵树的不毛之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瓜州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号召,以脆弱的生态资源承接“两西”、疏勒河、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非自愿移民三大项目移民和外来租地农民18131户825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5%,农村人口的79.7%,移民中的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88.8%。全县13个农村乡镇中,建成6个移民乡镇,33个移民村,从此,瓜州县成为全省十七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酒泉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移民之初,群众吃粮靠救济,生活靠低保,生产靠贷款,极度薄弱的农业设施,严重板结盐渍的土地,难以形成稳定长效的增收产业。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欠账、群众生活困难、脱贫信心不足成为横亘在瓜州面前的“拦路虎”。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要求,贫困群众挪穷窝、改穷貌的殷殷期盼,是瓜州县委、县政府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义不容辞的担当。
面对消除绝对贫困,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顽固堡垒,瓜州县委、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最大任务,按照“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思路,紧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关键问题,大力发扬“忠诚奉献、实干担当、攻坚克难、拼搏进取”的瓜州扶贫精神,以“教给移民干、干给移民看、带着移民干”的魄力和决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抗干旱、斗风沙、搞开发、战贫瘠。通过健全机制、传递压力、落实责任;体察民情、宣讲政策、制定规划;一户一策、精准用力、培育产业;加大投入、固强补弱、解危济困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扶贫行动,让“春播几口袋、秋收几粒子,出门满眼弥沙子、走路土淹脚脖子”的景象成为历史,贫困户找回了自信,展开了致富的翅膀,解除了迈步小康的羁绊。
2017年,瓜州顺利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2018年底,2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2019年底,全县累计减贫8193户33430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2380元增长至2020年的8300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8%,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集思广益定良策 勠力同心聚合力
2015年7月,按照省、市委统一部署,一场“务实笃行舍我其谁”担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实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准施策的攻坚战役就此打响,拔穷根、摘贫帽、奔小康的春潮涌动瓜州大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瓜州县着眼产业培育、生态治理、社会和谐、乡风文明协调推进,把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列入乡村振兴的总体布局,自下而上分层制定2015年—2020年脱贫攻坚规划,分年度确定脱贫目标,层层签订“军令状”和承诺书,重大项目、资金向贫困乡村倾斜和集中。通过逐户把脉、专家论证、差异开方,把基层首创、顶层设计落实到了产业培育、住房改造、环境整治、厕所革命、风貌提升同频推进中,构建起了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县委书记遍访贫困村、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遍访贫困户制度,靠前指挥、一线督导,高位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瓜州县坚持把最强精力放在精准脱贫上、最优干部选配到脱贫主战场、最大财力集中到脱贫攻坚上。按照“市级领导包片、县级领导包村、科级单位包组、帮扶干部包户”原则,确定13名市级领导、30名县级领导和87个市级单位、100个县级单位、4023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8194户,深入开展“帮扶一个家庭”“结好一个对子”“做实一件事情”“发挥一技之长”“带活一片区域”的“五个一”专项行动,实现了点对点、面对面精准帮扶。县、乡镇党委书记分别担任两级脱贫攻坚一线总指挥,优秀干部交流移民乡镇任职;选派市、县帮扶单位优秀干部共计1000余人次,下沉到全县28个贫困村组成驻村工作队,帮助乡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脱贫方案、培育增收产业、宣传政策法规,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大力实施百名村(社区)带头人队伍能力素质提升行动,75个村全部实现“一肩挑”,致富带富型党组织书记占比达到75%以上。借助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等品牌赛事和“张芝艺术节”等节会,协调发达地区的63家非公企业自愿与全县33个移民村结成对子,落实帮扶项目资金9400余万元,帮办实事1500余件,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扶贫格局。
图为,农户正在喂养毛驴
对症下药补短板 固本强基拔穷根
瓜州县双塔镇金河村是整建制移民村,土地盐碱化、板结化严重,一直以来种植结构单一、产出效益低,百姓收入低微。几年前,通过政府引导服务,枸杞在双塔镇落户安家,开启了群众产业脱贫的大门。如今, 金河村1.2万亩土地中的8600亩都种上了枸杞,小红果已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标杆产业,预计到2020年底,人均纯收入可达到1万元以上。
近年来,瓜州县按照“龙头带动、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农民联动”的发展思路和“压缩棉花,增加蜜瓜,扩大饲草,稳定枸杞,做强设施,壮大畜牧”的发展要求,引导贫困群众以蜜瓜、枸杞、设施农业、草食畜为重点,大力实施“五个五”产业富民工程,着力构建以种养业为主导,光伏、劳务、资产收益为补充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实现了贫困户从“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全县移民乡镇枸杞面积达到8.7万亩,累计修建日光温室1761座,钢架大棚803座,订单西红柿、流星雨蜜瓜远销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地区。扶持贫困群众调引基础母羊6.1万只、基础母牛5200头、基础母驴500头,修建暖棚圈舍5405座、规模养殖场6个。精心打造产业链高度聚集、功能有机融合的现代扶贫产业示范园28个,7家龙头企业、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全县7527户贫困户建立了“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收入+N”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园区务工赚“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订单种植得“现金”,在全产业链上实现多元化增收。抢抓“光伏示范县”建设契机,积极争取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扶贫办光伏项目指标,建成光伏电站242个,带贫收益贫困户2263户,每户年收益3000元以上,75个行政村实现了村级光伏电站全覆盖,村级集体经济每年收入3万元以上,实现了一次性投资,长期收益目标。光伏扶贫项目不仅成了贫困群众的“阳光存折”,还彻底解决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
昔日,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路边无树木,田野光秃秃,杂物随便堆,院内积土深,群众腰包瘪,发展无底气”。如今,告别“漏风撒气”的土坯房,住上崭新的砖瓦房;告别“雨天一身泥,睛天一身灰”,走上宽广平坦的柏油路。
瓜州县6个整建制新建移民乡镇地处戈壁边缘地带,渠、路、林等基础设施不配套问题,是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为此,瓜州县不等不靠、主动作为, 以6个移民乡、33个贫困村为重点,把群众最急需、最企盼的项目放在优先位置,通过积极向上汇报,争取、整合专项资金、行业资金9.8亿元,实施土地改良、危房改造、农田水利、产业开发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413项,衬砌渠道460公里,改良耕地8万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1.2万亩,铺筑乡村道路585公里,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改造危旧住房10176户,康居移民户达到100%;全县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移民乡农田林网配套率达到67%,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现在在家就可以享受到专家看病的待遇,而且还为我制定治病计划和方案,定期回访送药。上次生病住院也没有缴任何费用,只是提前登记了一下,出院时在医院窗口一次性报销结算了,不仅报销力度大,还很方便。”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镇扎花营村群众马付英说。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瓜州县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出发点落脚点,按照人均40元的标准专列县级财政扶贫资金,着力补强贫困村“短板”, 维修改造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40所,新建乡镇中心小学6所、老年日间照料中心5处、文化场所79处,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实现了幼儿园、卫生室、邮政通信、广播电视、文化服务中心、便民金融网点全覆盖,定期开展扶贫领域政策落实大检查,确保了扶贫政策落实到户到人不漏、不偏、不差。适龄人口无一人辍学,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构筑新农合、大病保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不让一人掉队。
图为,移民群众采摘温室西瓜
互助互融添动力 脱贫路上奏强音
走进瓜州县沙河回族乡常顺村“积分超市”,货架上的物品琳琅满目,与普通超市不同,这里的物品没有明码标价,不能用货币购买,只能根据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培育、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活动累计的积分兑换。这样的宣教方式不仅激发了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还让群众树立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进取意识。
瓜州县坚持治贫治本、扶贫扶志,强化对贫困群众的艰苦创业引导、政策法规教育、劳动技能培训、致富典型宣讲和致富目标激励,以培育文明乡风为重点,从改变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入手,率先在全市探索推行“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模式, 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实物的参与式扶贫做法,把简单化的帮扶行为转化为有内涵的扶志行动,让贫困群众思想上去‘懒根’,生活上去‘陋习’,走出一条以“小积分”撬动“大扶贫”的新路子。现如今,移民乡村“坐在墙根晒太阳”的越来越少,拿着扫帚到处转的越来越多”。采取干部带头讲政策、专家带头讲技能、群团带头讲文明、能人带头讲经验的“四带头”模式,深度挖掘勤劳致富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脱贫史”“致富经”,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形成了“人人都有好习惯、家家都有好家风”的良好局面。
瓜州县梁湖乡亨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菌棒生产、技术指导、统购统销等方式,扶持带动250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羊肚菌等特色菌种通过订单由津甘情消费扶贫平台远销天津,村集体和贫困户实现年增收370余万元,带动食用菌产值达到3000万元。这是瓜州县“四权分置”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典范。
为切实避免扶贫资金一股了之、一分了之、一发了之现象,瓜州县坚持依法依规、急难特重要性、公平公正、产业示范带动、资金保值增值、科学合理“六项原则”, 制定出台《瓜州县扶贫资金项目推进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产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归企业或合作社、收益权归贫困户、监管权归乡镇政府”的“四权分置”扶贫资金管理模式,积极推行扶贫项目法人制管理,从项目前期手续、设计审查、招投标、工程实施等环节入手,提高了行政审批及招投标监管工作质效,通过部门会商、定期调度、实时监控、绩效目标动态管理等多种措施狠抓资金拨付进度,在全省资金支出率排名名列前茅,连续两年在国家、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考核均取得“好”等次。
“‘疏勒先锋贷’真方便,在家门口的扶贫服务站就能办理,也不用担保,利率还低,一次可以申请3年贷款,这下发展产业就后顾无忧了。”瓜州县移民乡镇群众在扶贫服务站竖起了大拇指。
针对贫困群众“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瓜州县采取党组织“牵线”、金融“搭台”、党员群众“唱戏”的方式,创新探索推行“疏勒先锋贷”的“党建+金融”扶贫新模式,按照“四共三同五落实”工作机制,通过与村级党组织信用联评,为农户提供“免担保、利率低、周期长”的产业发展贷款,将党员积分评定和群众遵守村规民约情况与授信星级相挂钩,260户信用户通过坚持组织授信的方式获得贷款1000余万元,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至目前,全县建成金融扶贫信用示范乡镇5个,金融扶贫信用村42个,将金融扶贫精准“滴灌”到一个个贫困户家庭,3680户党员群众获得由银行上门提供的无抵押、低利息、长期限的贷款3亿元,减少利息支出1860万元,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脱贫攻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社会性事业。瓜州的脱贫攻坚之路是一首创业诗、一曲交响乐、一部群英谱,是酒泉市特困移民区乃至全省贫困移民集中安置区扶贫开发事业的缩影,为全省移民扶贫开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也将激励瓜州人民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的指示精神,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全面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切实破除相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通讯员 魏金龙 王刚 潘冬
相关新闻
- 2020-11-25会宁:草畜成农民脱贫致富支柱产业
- 2020-11-25瓜州腰站子镇: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富民强镇行稳致远
- 2020-11-25礼县永坪镇:党建引领促发展 产业撑起致富路
- 2020-11-25会宁:“四好农村路”串起百姓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