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长安,古道上的平凉石窟群
原标题:西出长安,古道上的平凉石窟群







魏海峰
甘肃是一个石窟大省,除了著名的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之外,在甘肃东部的平凉境内,至今保留着近以千计的石窟。
这些石窟重点分布在泾川、华亭和庄浪一带,或有造像,或为空窟,内容和形式不一而足。
大量石窟的开凿,使处于佛教重地长安与凉州之间的平凉,一举成为西北地区的大型佛教文化中心之一。
三条古道架通 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
平凉地区作为佛教文化“东进西渐”的“桥头堡”,途径境内的秦汉古道、丝绸之路、北魏古道架通了东西方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
作为曾经西部重要交通枢纽和佛教从西域入中原“东进”过程中的沿路必经城市,平凉成为最早得闻佛法的地区之一。
巧的是,平凉在佛教汉化后的“西渐”反流中,同样发挥了渗透输出的功能。
秦汉古道:由河西走廊沿腾格里沙漠南缘进入景泰、靖远、会宁到达平凉境内的静宁、庄浪,后翻越陇山经过崆峒、华亭出平凉境,再经陇县、千阳、宝鸡、武功,沿渭河东行至长安。
这条道路平凉境内沿线分布的佛教石窟很多,有庄浪红崖寺石窟等16处石窟群,以及华亭的石拱寺等4处石窟群。
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贸易之路,自西汉开通以后,大量的商旅往来穿梭,由于人畜饮水等水源补给方面的实际需要,泾河贯通于全境的平凉,从而成为长安至凉州之间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并逐渐发展成为关陇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在这条道路平凉境内,沿线分布有以泾川的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罗汉洞石窟为代表的数量多达600多个的“百里石窟长廊”。
北魏古道:从大同出发,经鄂尔多斯、陕北、庆阳到达平凉。这条古道是云冈石窟佛教艺术向西传入陇东的主干道,泾川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和庄浪云崖寺石窟的造像风格,正是受到来自这条线路上的文化影响应运而凿。
三处石窟群承载佛教文化传播记忆
佛初来中国,只交到了贵族朋友,对他有了解的仅限于统治阶层。
南北朝时,由于统治高层的需要和提倡,佛和民间的距离才得以拉近,一时间集中涌现出大量石窟。
而平凉境内三处石窟群,则承载着东西方佛教文化传播的记忆。
泾川百里石窟长廊:泾川县西起泾汭河交汇处的王母宫石窟,东至泾明乡太山寺石窟之间,在泾河两岸及其山沟中的石质沙岩上,开凿着众多佛教石窟群,因分布长度累计约100余里,故称“百里石窟长廊”。
据2000年文物部门普查,泾川县现存窟龛600多个。
约公元494年—500年,泾州刺史抱嶷主持开凿了化政寺石窟(王母宫石窟),此为平凉乃至陇东地区有明确纪年记载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与云冈第六窟中心塔柱式形制相似,因早期造像较多,也称千佛洞。
永平二年(509年),泾州沙门刘慧汪聚众暴动,北魏派悍将奚康生平叛,其间多有杀戮。
为了安定民心,消除罪孽,奚康生于次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南、北石窟寺(北石窟寺在今庆阳市西南25公里处)。而南石窟寺作为国内少见的以七佛为主题的造像窟,竟因杀戮和罪孽而起,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还有罗汉洞石窟、韩家沟石窟、丈八寺石窟、凤凰沟石窟、太山寺石窟、千佛崖石窟、南石崖石窟等7个石窟群,均开凿于北朝时期,余有造像窟30多个,造像数百尊,浮雕壁画若干,北朝以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续建和维护。
华亭窟龛造像所余不多:华亭境内有石拱寺石窟、红山石窟、佛爷崖石窟、建沟石佛群。其中石拱寺始建于北魏晚期(386—534年),现仅存14个窟龛和249尊佛身造像。
佛爷崖石窟、红山石窟现存17窟,内无雕像,专家断定开凿于唐代。建沟石佛群遗留造像10余尊,目前分别收藏于石拱寺文管所及县博物馆保存。
虽然饱经岁月的洗礼,但这些佛像仍然栩栩如生、熠熠生辉。有的静坐安详,有的目光慈悲,有的衣袂飘飘,有的拈花微笑……
庄浪八大石窟群之乡:庄浪县境内共有16处石窟,初建于北魏,经西魏、北周、唐、宋、元、明至清诸代,形成了今天的八大寺群,即云崖寺、红崖寺、竹林寺、大寺、西寺、朝阳寺、金瓦寺和佛沟寺。
另有木匠崖、三教洞、殿湾、店峡、陈家洞、石窑河滩、红崖湾等多处石窟群。
云崖寺石窟群创建于北魏、西魏、北周之际,现存窟龛16个,造像73尊,艺术风格受云冈石窟影响较大。
大寺石窟存窟龛12个,约在初唐就已开窟造像,宋、明以后又开凿了平顶方洞的大型窟。
红崖寺窟群共有窟龛10个,现存泥塑像50尊,且有佛教窟改造为道教洞的印痕。
朱林寺石窟共有5窟,造像6尊,这些造像具有鲜明的宋、元时期特征。
而西寺、佛沟寺、乔阳寺、金瓦寺石窟的开凿同样跨越了北魏晚期至宋、明时期,规模不大,鲜有造像,或已损毁。
陈家洞又名龙眼山石窟,现有洞窟9座,在河床北岸有5.5米高北魏摩崖造像三尊,唐代残塔一座。
两种形制造就 平凉石窟群独特魅力
作为周、秦、汉、唐的心脏——关中的上游,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对平凉的经略,这直接影响着平凉佛教石窟及造像艺术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规模。
清丽秀美、生动传神的平凉石窟造像艺术,或以主流审美为特征,或以时代趋向为特色,大量僧房窟则以北朝形制为主要表现形式。造像窟和空窟这两种形制的窟群,共同支撑起平凉石窟群的独特魅力。
北魏时期,泾州人胡灵太后“位总机要,手握王爵”曾达十三年之久,期间于洛阳大兴佛事为务。以胡姓为代表的泾州望族皇甫氏、胡氏、梁氏、席氏等在石窟开凿和寺院兴建中不遗余力。
尤其在北魏时,泾州最高军政长官多由像皇戚高乘信、宠臣抱嶷、权臣奚康生等重要人物来担任,他们在任职期间,敕赐寺院和大量石窟应运而生。明代时,平凉韩王也大力扶持云崖寺等石窟的凿修。
正因为有朝廷的主张、官员的主持和地方世族的主导,所以使平凉尤其是北朝时期的石窟和佛教造像,呈现出京师和中原地区一致的审美情趣。
无论在是内容、题材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既不乏西方早期造像的原始风貌,更有着对云冈石窟二期的模仿和超越,造像窟相对宏大,造像精美绝伦。
平凉石窟群近以千计,然而有造像的石窟不足百处,更多的石窟则为空窟。
一直以来,人们将这些空窟当作“废窟”,其实不然,这些空窟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
古印度在未曾出现佛陀造像时,僧人开凿出一种石窟——支提窟。窟为覆斗形,窟中心有一石塔柱连接上下,塔柱上刻经文及表法图形,代表佛陀。
僧人修行时一边环石柱绕行,一边诵经观想。这种古老形制的石窟,同样出现在泾川凤凰沟石窟。
造像产生之前,僧人以苦修为主,并不塑像以供,这些空窟作用为禅窟、僧寮窟,形制多样,有高十余米犹如广厦者,有窟窟相连,绵延数百米者,有开凿竖井攀缘到悬崖洞窟的。
僧侣远去,徒留空窟,向我们展示着佛教传入平凉年代之久远。
从北魏至宋代,平凉境内一直建有地方一级政权,同样是军事屯御要地、商贸中转重地和佛教发展的区域核心区。
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泾州沙门刘慧汪领导的大规模的僧侣起义,参与人数达到1.7万人,足见当时该区域僧侣人数之众。
东来传法的印度僧侣,走完几万里之后,在平凉境内休整斋戒,然后进入长安。
西去取经的中原僧侣,离开长安抵达平凉后,在这里休憩调养,然后踏上翻越陇山、西出阳关的万里征程。
数量众多的当地僧侣、东进西出的僧侣聚集到平凉后,栖身多在洞窟。这些洞窟或为自然生成后期改造,或为人工开凿容身即可,也有信徒集资开凿大窟,从而形成这一规模。
空窟真实地折射出佛法传入平凉的悠久历史和古代平凉的佛教发展之盛,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见证和历史“活化石”。
也许这些带有残缺的佛像并不符合你对“高颜值”的认知,但佛的美,在骨不在皮。
每一个石窟背后,都蕴藏着千百年前不远万里在山崖上一个挨一个凿窟修行的僧侣们的虔诚与汗水。
这些人,或为寻求解答内心困惑、或寄希望于借此改变他人或自己,他们来到心中所想之地探索与经历,苦也好,悟也罢,参禅也好,无果也罢。
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然够美。
总之,平凉石窟群规模宏大,争奇斗异,令人赞叹,是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可以发掘出无尽的宝藏。只要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必将为佛教文化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建设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关新闻
- 2020-05-28泾川:百里石窟长廊遗产保护项目扎实推进
- 2017-11-27甘肃启动华亭石拱寺石窟危岩体加固工程
- 2015-08-14平凉市庄浪新发现一处古代石窟遗存
- 2015-08-13平凉庄浪新发现一处古代石窟遗存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