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生物农药研发 服务绿色农业发展——记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刘锦霞
原标题:专注生物农药研发 服务绿色农业发展——记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刘锦霞
专家简介
刘锦霞 女,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药学院(原兰州医学院药学系),现任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生物农药和生物土壤改良剂新资源发掘、新产品研发及其规模化生产、应用技术研究。
2013年入选“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2015年获甘肃省科学院优秀工作者, 2018年获甘肃省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优秀工作者。2019年入选甘肃省科学院“科苑人才”培养计划,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院士做访问学者。
刘锦霞(中)在榆中进行马铃薯病虫害诊断与绿色防控技术交流指导
本报记者 武文宣 栗金枝
她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情系我省“三农”事业。她是绿色高效农业的守护者,她心系民生福祉。10多年来,她带领创新团队成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测数据、做记录、搞研究,脚步遍及陇原大地。她心无旁骛,潜心科研,用一款款生物制剂和一个个综合防治技术为我省绿色高效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她就是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刘锦霞。
在第三届甘肃科技博览会上,刘锦霞(左二)向领导嘉宾推介省科学院的科技成果
志存高远 把科研论文写在陇原大地
1974年10月出生的刘锦霞是甘肃镇原人,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甘肃省科学院工作。
10多年来,她不忘初心,全身心投入农业科研生产。她克难攻坚,带领创新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力争做到有目标性的研发,有实践验证的农业科技成果。”这是刘锦霞对自己和团队成员提出的追求目标。
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刮风下雨,总是能看见她和创新团队成员忙碌的身影。长期的野外工作,让她白皙的脸庞晒黑了,细腻的皮肤也粗糙了。
“刘锦霞主任把生物农药的优势特征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做到了无缝契合,得到了当地技术服务部门和生产经营者的认同,为我省绿色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采访中,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王治业告诉记者。
刘锦霞(右二)在玉门市人参果有机生产技术方案交流
“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导向,关注甘肃农产品安全、土壤和作物健康,以服务品质提升、效益提高和绿色发展为使命,谋求生物农资产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是刘锦霞从事生物农药和生物土壤改良剂研发工作的初心,也是她一直以来坚持的工作宗旨。
近年来,刘锦霞共主持和参与完成省、市级关于相关科研计划项目30多项,多项技术成果在甘肃各地得到广泛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她和团队成员在《微生物学通报》《植物保护》《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和《Molecule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据悉,刘锦霞在多效生物农药新资源、新制剂领域发明专利获中国授权7项。《关于茄科蔬菜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与示范应用》还获得2018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辛勤付出,刘锦霞在多效生物农药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果,真正把科研论文写在了陇原大地。”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杨晖说。
刘锦霞(右)和同事在青海盐碱地采样
深入钻研 为特色农产品生产保驾护航
作为一名基础科研人员,刘锦霞始终把“创新”这一理念贯穿于科研工作。
“我们从生物农药源头创新开始,在我省干旱土壤、高盐土壤、高山草甸和特色植物中深入挖掘具有甘肃特色的生境生物农药新资源,力求为我省生物农药产业化发展奠定自主知识产权尽一份绵薄之力。”刘锦霞说。
多年来,刘锦霞以甘肃农作物常发病虫害为目标,筛选出了大量具备植保功能的多效菌株和天然活性物质。
记者了解到,在基础科研上,刘锦霞对其中生物活性强、传代稳定的20多株生防菌、10多株土壤修复菌和2种天然产物复合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优质多效生物农药资源除了具备高效杀虫、抑菌活性外,还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能力、改善连作土壤生态系统和增产提质等多种活性功能,且在甘肃农业环境中应用效果好,原料充足,是具备良好市场开发前景的优质生物农药新资源。” 刘锦霞介绍。
为了能让这些新资源在生产实践中发挥更强大的作用,为我省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保驾护航。刘锦霞和团队成员通过对生产一线的深入调研,她们发现我省现代农业生产中病虫草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到经营收益。
针对病虫草害的发生现状和防控需求,她大胆的提出“室内试验—田间应用—总结推广”的模式。经过反复磨合,不断完善,根据我省高原夏菜、马铃薯、瓜果等特色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及其繁衍生息和危害特性,研发了系列适宜甘肃特色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需求的生物杀虫剂、生物杀菌剂和多效生物土壤改良剂及其配套综合绿色防治技术。
记者了解到,刘锦霞团队研发的生化制剂对目标农作物的枯萎病、根腐病、疫病等主要真菌病害和温室白粉虱、各种蚜虫、小菜蛾、粘虫、蛴螬、针虫等主要植物害虫的平均防效均在70%以上,与现在常用的化学农药防效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我们研发的生化制剂产品同市场上同类生物农药相比,具有特性突出,其作用方式多样,病虫害不易产生抗药性,长效无污染,环境相容性好,功能多样,应用成本低,防控效果好的优势。” 刘锦霞一边介绍自己团队研发的生化产品,一边信心十足地说,“我们不仅在产品上做文章,还要在配套技术上下功夫。我们研发的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土壤改良剂不仅适应现代农业应用市场的需求,开发前景也十分广阔。”
刘锦霞(右)进行马铃薯晚疫病及其新技术防效调研
合作创新 让新技术在应用中开花结果
刘锦霞常说:“生物农药和生物土壤改良剂研发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广泛合作,协同创新。”
为此,她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在日常科研工作中,刘锦霞根据每个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和能力分配重点研究方向。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该创新团队有骨干成员8名,其中3名80后副研究员,3名助理研究员和1名研究实习员,形成了一支人才结构相对合理的生物农药和生物土壤改良剂研发团队。
为了进一步加快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步伐,刘锦霞带领的创新团队与从事专业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生产及应用的各类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
2012年,刘锦霞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化物所邸多隆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展了“中科院全国科学院联盟专项项目之‘甘肃特色生物农药植物资源发掘及生防新制剂开发’”,在生物农药资源创新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她与兰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以及兰州大帝长城肥料有限公司等进行了广泛合作,从人才培养到项目协作,全面提升其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
“预防为主、免疫诱导、综合防控”是多效生物农药的特性,它符合现代绿色植保理念,是顺应全球粮食、生态和环境安全需求而存在的新事物,认知需要过程,我们科研人员有义务参与这个过程。”刘锦霞总是这样对她的团队成员说。
2009年以来,她带领创新团队在榆中、玉门、白银、武威等地建起了农资新产品、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合作团队,进行了大面积的系列多效生防新制剂和以生物防控为主的综合绿色防治技术示范应用。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农作物病虫害综合生物防控技术骨干,提高了当地农业经营者绿色防控与科学种植的技术和认识。
“刘锦霞团队在技术示范区的化学农药用量减少70%左右,化肥用量减少50%以上,克服了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上的残留, 平均增产率达到6.8%以上,真正实现了农产品的提质增产,同时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天敌和生态环境。”采访中,王治业说。
刘锦霞(右一)在白银马铃薯药害调研与生物防控技术交流。
谈到未来的发展,刘锦霞说:“要促进甘肃生物农药产业快速发展,我们的工作还远远不够,需要集聚甘肃的高校、科研单位、相关企业和农技部门等各方力量,联合建立‘甘肃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控技术产业联盟’,形成群体优势,协同发展,共同推进甘肃绿色生物农资工业和高品质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我们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在我省绿色农业高效发展的路上,我们会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继续为甘肃生物农药产业和农产品安全尽心竭力!”(转载于《甘肃科技报》2020年6月5日)
相关新闻
- 2020-05-17【代表委员履职故事】柴强委员:推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 2020-01-03酒泉成为全国最大的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区
- 2019-09-27【甘肃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榜样·系列展播(43)】现代草业科学的开拓者——记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任继周
- 2019-09-27现代草业科学的开拓者——记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任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