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崆峒区:养牛父子兵 携手战贫穷
苏红军家牛棚暖舍里的牛 魏丽 摄
“来者何人?来者何人……”笔者来到平凉市崆峒区大寨乡赵塬村穆家洼社苏存生家牛棚时,被耳边传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几番寻找,才发现声音来自牛棚门口的监控。牛棚里,一头头身材健硕的红牛正在大口大口地咀嚼草料。
2008年之前,苏存生一家还住在大寨乡赵塬村老庄洼的山头上,由于受“5·12”地震的影响移民搬迁到穆家洼。2013年,苏存生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那时起,苏存生和儿子苏红军便开始琢磨如何摆脱贫困的问题,“总不能一辈子受穷,别人瞧不起吧!”
看着村里有人通过养牛赚到了钱,儿子苏红军动起了养牛的心思。然而,买牛的资金却让他望尘莫及。
与此同时,村里“种植+养殖”的养牛模式,让头脑灵活的苏红军看到了赚钱的希望。因为村上养牛户规模化的种植玉米却缺乏劳力,苏红军便萌生了购买玉米收割机的想法。东奔西走后,苏红军终于拿到了22万元贷款,并购买了一台玉米收割机,全家人似乎都看到了未来的“钱”景。然而,玉米收割机到地里运作不到1年时间,竟是状况百出最终只能搁置弃用,一家人脱贫致富的信心再次遭受“重创”。
此后,苏红军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继续寻求脱贫致富的路子。从乡干部那里了解了有关扶贫政策后,父子两用1万元的牛棚暖舍补助资金建了牛棚,用2500元的补助资金修建了青贮池,用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的产业贷款买了8头牛,开始了他们的养牛路。
“事非经过不知难”。父子俩每天起早贪黑,在牛棚里忙碌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母牛生牛犊,牛犊不外售。待18头牛犊长成大牛,继续购进育肥牛,饲养半年至一年时间送往屠宰场获得牛款,进而再购母牛,繁殖牛犊……自繁自养的模式,让苏家的牛棚不断扩大,口袋里也有了回笼资金。
从2017年的8头牛到现在的60头,苏家年收入达到10-20万元。两年多的时间,苏家父子把家里的日子由“苦”变成“甜”。
“勤劳苦干、忠厚老实。”这是大寨乡赵塬村党支部书记苏文义对苏家父子的评价,“村上种地、养牛的家庭很多,但像苏家父子这样勤快实干的不多,除了种自己家的地,还租种村上外流人口的地种,总共有180多亩,这父子两的苦干劲,村里没几个人比得上。”。
走进苏存生的新家,两排钢筋水泥式大平房格外显眼,房子里家具、电器一应俱全。苏红军说:“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从小穷怕了,就想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脱贫致富,养牛让我过上了好日子。”
“脱贫攻坚的难题之中,最棘手的是思想上的问题。贫困群众有的安于现状坐等救助,有的面对发展机遇不愿试不敢试,有的本有脱贫能力却担心脱贫之后没了扶持政策……苏存生父子是从思想上、精神上站了起来,一步步通过自身努力过上了好日子。”大寨乡一名干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通讯员 朱婷婷
相关新闻
- 2020-05-27东乡县坪庄乡:消除视觉贫困 助力脱贫攻坚
- 2020-05-27会宁:脱贫攻坚问题整改这么做!
- 2020-05-27会宁郭芙蓉:脱贫攻坚路上的“花木兰”
- 2020-05-26会宁:脱贫攻坚齐助力 巾帼铿锵绽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