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怎么办——关注祁连山下的生态宜居搬迁工程系列报道之三
原标题:老家怎么办
——关注祁连山下的生态宜居搬迁工程系列报道之三
记者 何成军
在祁连山脚下实施生态宜居搬迁工程,是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修复成果、推动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迫切需要。人搬走了,村子荒废了,住了几辈人的老房子怎么办?留下的耕地怎么办?民乐县为了保住这份“土地情结”,无论是土地流转,还是退耕还林还草,都将收益留给已经下山的农民。
生态的变迁
祁连山脚下的丰乐镇易湾村有着近两百年的历史。19世纪初,民乐县北部低海拔地区的农民因为缺少设施,耕地无法得到灌溉,生活十分艰辛,开始向资源丰富、雨水充足的南部祁连山区迁移。20世纪七十年代,易湾村人口达到了1600多人。
易湾村村民王华天清楚记得,“20世纪50年代以前,山里住的人少,植被也保护得很好,降水也充足得很。”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大片林地和草原被开垦成耕地。人们虽然解决了眼前的温饱,却发现天气越来越干旱,降水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加之居住地点分散,公共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地方病易发多发,沿山群众增收致富变得越来越困难。
与山脚下的生活环境相反,随着近年来全县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远离祁连山地区的灌溉条件越来越好,群众的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靠天吃饭的易湾人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易湾等沿山村逐步成了全县最贫困的地方。
“祁连山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保护和治理是我县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民乐县委书记李作明说,实施生态宜居搬迁工程,将高海拔地区农户迁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逐步推进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村庄搬迁撤并和坡度在25°以上的山坡耕地还林还草,有利于扩大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范围,进一步减少人为干预和破坏,长久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果。
耕地的未来
从冰沟台子向西不远处,就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地界。
地处这里的南丰镇冰沟村全村2800亩耕地,事实上已撂荒了2000亩,留耕的800亩亦是“长草不产粮”。再有几个月,整村都会随着生态宜居搬迁工程迁走,老家的宅子以及耕种了几辈子的土地怎么办?
驻村帮扶队干部卢伟虎这几天正在忙着对接县林业部门,争取将全村撂荒的土地纳入退耕还林之列,届时一亩地将有120元的专项补贴。留耕的土地尽可能地申请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土地整理后耕作条件变了,便可以进行流转。
同处祁连山脚下的永固镇,平均海拔2500米,气候冷凉、无霜期只有103天。过去靠天吃饭,90%耕地主要种植大麦、油菜,经济效益低下,有一段时间当地的土地以每亩100元流转都无人问津。后来永固镇以生态保护倒逼绿色转型,着手实验种植高原夏菜、中药材、小杂粮和燕麦。2016年高原夏菜、中药材和垄播马铃薯的纯收入均达到大麦、油菜纯收入的5倍以上。以前无人问津的土地也成了抢手货,每亩流转租金达到450元。
永固镇立足生态保护,整合项目资金,实施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项目,永固镇南关村支部书记丁建泰对此深有感触:“如果不是全面实行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这几年降水量这么少,天气这么干旱,庄稼灌溉都成问题,生态林和草原灌溉根本不能保障,麻烦就大了。”
丁建泰算了一笔账,用节水灌溉,每亩地能节约300方水。虽然土地用水量少了,但每亩地县上的标准配水量并没有少,省下的水资源一部分用来灌溉生态林。
近年来,民乐县大面积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仅今年就实施了1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节约了灌溉用水,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降低了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大大减少了农药在空气中的残留,民乐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路线也日渐清晰。
“土地整理后,耕作条件变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土地集约化经营都有了实施条件,从‘一家一块田’变为‘一企一片田’,机械化的程度就会更高,可以实现由少数人经营,并从土地上得到高收入的愿望。”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春燕说。
将收益留下来
在冰沟村贫瘠的山头上放眼望去,由于常年干旱,大多山梁都黄土裸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封山育林的山头绿意盎然。封育区由于少了人迹的干扰,这里的动物渐渐回迁了进来,野鸡和旱獭奔跑在草丛里。
再过几个月,这里的人为活动将更少了。村主任王来庆告诉记者,只要没有人为活动,这里的生态有3-
5年就会自然恢复,等群众全部搬迁后,在撂荒的耕地和山头上种树种草,这里就会生机重现。
李作明介绍,在此之前,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民乐县已经采取“企业投资、贫困户受益”的模式,投入2.9亿元,流转土地19万亩实施退耕还林,群众每年获得98万元土地流转金、540万元劳务收入。同时,将2000多名贫困群众就地聘为生态护林员和草管员,每年获得工资性收入。企业经营5年验收合格后交由农户自行养护,农户还可以继续享受收益。
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宜居搬迁工程的实施意见》,农户搬迁后,保持原有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不变,不强制拆除宅基地地上建筑物。政府鼓励农户或村集体通过转包、入股、合作、租赁等方式,整村整组流转土地,所得收益归农户。农户基于现有土地所享受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搬迁后继续享受。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户对空置旧房和宅基地进行腾退复垦,每宅给予6000元补偿。
“最重要的是通过对迁出区农业生产要素整合重组,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李作明说,生态宜居搬迁工程实施后,搬迁农户原有户籍关系、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不变,对有意愿迁移户口的,根据相关规定予以办理。此外,政府将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生态宜居搬迁工程项目和补助资金,加大相关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全力支持生态宜居搬迁工程和后续产业培育,为搬迁农户增收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手记
真诚为民就能赢得群众信赖
何成军
3年动迁5万人,民乐县正在下一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棋。这盘大棋,在富了农民、助了企业、护了生态的同时,又锤炼了干部队伍、树立了政府形象、融洽了干群关系。
生态宜居搬迁工程实施伊始,面对故土难离,广大农民怀疑者有之,纠结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重大战役,民乐县将其当做一个练兵场,一个大熔炉,当做改进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作风问题、践行群众路线、提升群众工作方法的绝好契机。
在给农民做工作时,广大干部带着群众干、干部干给群众看,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生态账”“发展账”,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打消思想顾虑,以一个个问题的妥善解决,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逐步消除群众顾虑、取得群众信任,真正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认识深植于人心。
通过一线锻炼,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大幅增强,说了就算、定了就办、干就干成的优良作风蔚然成风,干部和群众真正打成了一片。老百姓对党委政府更加信赖了,形成了“党有号召,群众就有行动”的良好干群关系。
有了这一群众基础,政府的工作推进显得顺畅有力。城区环境整治工程推进时,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成功拆除城区多年来历史遗留的各类违法违章建筑540余处;只用两年多的时间,便完成29个棚户区片区改造,2900多户群众争先恐后排着队拆旧房,没有发生一件征地拆迁上访事件。
这种信赖,将更加激发广大干部有为担当的勇气,坚定迎难而上、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信心。
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树立一个有作为、善作为、敢作为的政府形象,也必将更加坚定群众“只有跟党走、跟着干部干,日子才能越过越好”的信念!
民乐发生的这一切,都是群众对政府绝对信赖的最好证明。群众信赖,是政府最大的荣誉!
相关新闻
- 2020-05-07钱从何处来——关注祁连山下的生态宜居搬迁工程系列报道之二
- 2020-04-30祁连山肃南段:4只雪豹“同框”出镜
- 2020-03-27兰州市永登县形成“七纵六横三区一心多点”绿化格局持续修复和改善祁连山生态功能
- 2020-03-12阿克塞县祁连山区:野牦牛群奔腾雪原 四只雪豹同框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