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扶志+扶智”激发脱贫“心”动力
通讯员 窦玉洁
山丹县在深入开展“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5项专项提升行动的基础上,注重帮助贫困户建立“造血”功能,营造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以精神鼓励推进精准扶贫。去年,该县共表彰“脱贫光荣户”40户、“致富光荣户”15户,贫困户的志气树立起来了,观念更新了,脱贫的动力更足了。
自强不息好家风
山丹县老军乡老军村徐玉凤是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女人,以往她的日子总是过得捉襟见肘,如今,她们一家已然成了“致富光荣户”。
徐玉凤是一个单身母亲,2003年丈夫在外出务工时因意外事故身亡,那时儿子只有6岁,姑娘刚刚上小学,家里还有两个老人,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向了徐玉凤一个人。
家里只有她一个劳动力,怎样才能尽快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让两个孩子生活的更好?经过深思熟虑,她开始学习粉刷墙面这种技术活,参加县上、乡上组织的相关技术培训,因为细心认真,徐玉凤做的活被大家看在眼里,许多老板记住了这位能干的女性,一有活就会联系她。自己接活是不是能多赚点?徐玉凤萌生了这一念头,开始组织一些工友一起干,当起了粉刷小头头,一年下来收入达到了六到七万元。不仅如此,2018年,徐玉凤还积极争取5万元精准扶贫贴息贷款,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粉刷事业。
一家人的脱贫致富离不开徐玉凤的早出晚归,奔波忙碌,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都很有出息。谈到未来,她说自己肩上的担子还很重,儿子要娶媳妇生孩子,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现有的条件并不能满足她们的生活。“不仅要脱贫,还想着要致富。”徐玉凤说。
科学养牛奔富路
“以前一年忙到头日子还是过得紧紧巴巴,如今在党的政策的支持下,日子比以前好多了。”说起自己的脱贫经历,王俭滔滔不绝。
今年55岁的王俭是李桥乡东沟村三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王俭和妻子文化水平都很低,思想也比较保守,缺乏必要的致富技能,日子过得很拮据。然而,正当王俭一筹莫展的时候,精准扶贫的政策给农村带来了希望,也给像王俭一样的贫困户带来了福音。
了解到王俭有过养牛的经历后,帮扶责任人想出了一招养牛脱贫的点子。说干就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仅有的几头牛喂料、给水,虽然有以前的养殖经验,但缺乏专业的饲养知识,牛一旦有点小毛病王俭就心急如焚。“畜牧局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能帮助我们给牛治病,还给我们教饲养牛的专业知识。”王俭说,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养起牛来轻松多了。
除此之外,为了学习养殖知识,掌握养殖技术,王俭积极报名参加县里和乡上举办的各类养殖技术培训班,学习如何科学喂牛、选牛,为牛看病打针,如今自己也成了半个养牛专家。由最初的几头发展到现在的30多头,王俭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不仅如此,王俭还种植大麦、豆子等农作物120亩,易地扶贫搬迁配套的1座后续产业钢架大棚也出租给村里的致富能人,年底能分红800元以上,算起一年的收入,王俭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王俭一家不仅成功脱了贫,还成了村里的致富能人,住进了易地扶贫搬迁楼。谈起以后的打算,王俭说:“我们现在赶上了好时代,遇上了好政策,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相信自己的养牛事业会越来越好,生活也会越过越红火”。
扶志扶智拔穷根
山丹县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变政府“输血”为自主“造血”,使一大批贫困户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对我们残疾人来说,去外面找工作太难了,很多工作都不适合干,现在好了,在‘扶贫车间’有了固定工作,还能照顾到家里,也成了一名‘上班族’。”走进山丹县海兰达服饰有限公司,工人薛霞正忙着安装拉链,而3年前的她,还在因为身体残疾无法找工作而发愁。
为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该县采取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的原则,全力以赴打造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服务,让部分低收入户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今年,全县5家“扶贫车间”带动就业39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3人。与此同时,该县深入发掘整理当地传统工艺项目及历史文化内涵,依托全县27个传习所,建成省级非遗扶贫工坊4家,举办以山丹烙画、木雕、山丹剪纸、山丹花馍等手工制作为主的培训班近百场次、技能大赛2场次,培训贫困户劳动力近1000多人。协调“山丹花馍”“手工编织”“剪纸、山丹烙画”等非遗传习所吸纳贫困户劳动力200多人,人均每月稳定增收1000-2400元,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强了,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更浓厚了,从根本上解决了增收问题。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