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带货”出山——一个深度贫困县的产业脱贫之路(三)
原标题:电子商务“带货”出山——一个深度贫困县的产业脱贫之路(三)
记者 闫慧
“进来的朋友点点红心”“三斤秒杀活动还剩10分钟”“好吃你就多吃点”“欢迎朋友们来说说吃后感”……
4月12日,在环县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的直播间里,一场热热闹闹的直播正在进行中。主播“郭师兄”拿起面前的山杏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还不时地与网友们展开互动。
“直播带货是目前较火一种网络销售模式。今年3月中旬,为了支持电商企业尽快开展业务,中心投资8万元装修直播间、购置相关直播设备,并且免费为企业培训,免费提供直播间。”环县电商办公室主任张金勃说。
目前,环县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入驻企业25家,覆盖全县乡镇站点21个,村点187个。今年以来,全县已累计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1.72亿元,同比增长12%;累计实现网络零售额2650万元,同比增长18.8%。
环县是庆阳市贫困覆盖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扶贫难度最大的县。最远的乡镇距县城150多公里,最远的村距离乡镇50多公里。受地域限制,享誉全国的小杂粮、羊肉、皮影等农特产品“养在深闺无人识”,当地老百姓“守着金山银山没饭吃”。
2015年,环县抢抓国家“互联网+”战略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机遇,依托县域产业资源优势,创新电商扶贫举措,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初步探索形成了合作社统一订单、企业统一加工、“环乡人”统一品牌、网货中心统一包装、溯源体系统一监管、物流体系统一配送的“六统一”电商扶贫模式,助推企业增效、就业增加和农民增收。
借助电商平台,环县的羊肉和小杂粮最先走出大山。2015年,返乡创业大学生刘国宁创建了“陇上刘叔叔”电商品牌,主营环县羊肉。2016年,“陇上刘叔叔”入驻拼多多,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
今年一季度,“陇上刘叔叔”品牌羊肉已经销售100多吨,销售额1080万元,一斤羊肉最高能卖到80多元。目前,全县有12家电商企业销售生鲜羊肉,并在全国打响了“环乡人”“陇上刘叔叔”“山童牧歌”“中盛中有”等品牌,去年销售额4500万元,销售羊肉500多吨。
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环县不仅让羊肉走出了大山,小杂粮也成为网络销售的“香饽饽”。
环县享有“中国小杂粮之乡”的美誉,气温日较差大、光照时间长的气候特点形成了环县苦荞、高粱、燕麦、小米、豌豆等五谷杂粮营养丰富、质优味美的独特品质。
2019年,环县支持杂粮加工企业流转土地自建绿色有机杂粮基地1万多亩;支持加工企业继续签订优质杂粮订单1万多户;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保证农户通过订单种植,实现提质增产、稳价增收,订单种植模式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多元。此外,投资建设小杂粮加工中心和网货供应中心,解决产品供应不足、质量不高、包装不规范、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等电商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
张金勃说:“立足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不仅为县域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也让山沟沟里的贫困农民对接上了互联网的大市场,产品销得越好,农民的钱袋子就越鼓。”
为了培育本土电商企业,环县投资建成7000多平方米的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免费为电商企业提供运营、培训孵化、营销推广等服务。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扶持返乡能人和大学生创业。
截至2019年底,环县已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培育电商种子企业48户,发展网上销售企业248家、个体网店经营户(含微店)1240家。
张金勃告诉记者,网络销售已经成为环县本土农特产品走向全国市场的重要渠道之一,与此同时,销售模式也在同步跟进,电商众筹、网红直播、网络拍卖、直播带货等都取得了不错的营销效果。
除了羊肉、小杂粮、刺绣、香包、皮影等本地主打产品之外,还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网上热销单品,销售势头良好。比如葵花杆系列,过去农户当柴烧,现在是订单种植,每斤190元,每年带动贫困户种植3000亩,每户增收1万元。苜蓿草晒干、整理、包装之后,用作宠物的饲料,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合算下来每吨能卖出1万元左右。
目前,环县已经培育了“环乡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在京东,拼多多,淘宝等电商平台开设了“环乡人”品牌旗舰店,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开设了首家“环乡人”线下体验店,京东和苏宁去年销售额800多万元。2015以来,累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3.47亿元,网络零售额4.725亿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480元。
据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环县共脱贫退出31718户136476人,出列贫困村200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贫困村退出比例达到93%。
相关新闻
- 2020-04-20天津静海区多举措对口帮扶助力镇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 2020-04-20杨正珠 养羊路上迈大步
- 2020-04-20庆城合作社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 2020-04-20环县评选出32名2019 年度脱贫攻坚“双百”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