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周长了“小颗粒” 应先辨别再治疗
原标题:眼周长了“小颗粒” 应先辨别再治疗
见习记者 张瞳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着这样的困扰:眼周突然多了“小颗粒”,不像痘痘隔段时间就会消掉,还总是忍不住用手去挤。“我在网上看到,这可能是因为化妆品用得过于营养导致的,也有人说是因为眼部太干,坚持使用眼霜等产品就可以消掉。”市民李琪告诉记者,她曾尝试过很多种方法去治疗,但最终效果都很不明显。
眼周的这些“小颗粒”是什么,应该如何科学地去处理呢?庆阳市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赵荣指出,这种常见的小米粒在医学上称为粟丘疹,俗称脂肪粒,是一种长在皮肤上的白色小疙瘩,约针头般大小,一般出现在脸上,特别是女性的眼周部位。眼睛周围是全身最薄的皮肤,却又没有皮下腺,人眼频繁眨动,特别容易造成缺水、干燥、疲劳等症状,所以眼周更容易出现皱纹,也更容易形成脂肪粒。脂肪粒的形成多半是由于清洁过度造成皮肤受损,在修复过程中生成了白色的小囊肿,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当肌肤脂肪代谢紊乱、化妆品使用不当时皮脂被角质所覆盖,不能正常排出,代谢产物沉积后就会形成白色颗粒。
“眼周出现的‘小颗粒’并不等于粟丘疹。”赵荣提醒,当眼周出现该情况时,应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咨询专业医生。“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小颗粒’就是俗称脂肪粒的粟丘疹,但也有另外一种类似病症,医学上称之汗管瘤,是小汗腺良性肿瘤,这两种皮肤病在症状、成因、治疗上有很大区别。”
据介绍,粟丘疹和汗管瘤都多发于眼周部位,但汗管瘤形状稍扁平一些,有轻微浸润感,不像粟丘疹突出皮肤表面,且颜色以肤色为主,也见于褐色。汗管瘤受遗传、内分泌等因素影响形成,很难预防且位置较深,如果盲目挤破汗管瘤会造成皮肤表面损伤,容易引发感染,也可能使汗管瘤增大增多。
“基于粟丘疹的成因,建议平时生活中应做好皮肤清洁工作,用温水洗脸便于毛孔舒张合理清洁。避免使用剥脱剂成分的产品,以防过度去角质造成皮肤损伤,少食用油腻食物,以防止皮肤的代谢缓慢引发脂肪粒。”赵荣说,“挑治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注意方法。很多爱美女士都对眼周的脂肪粒十分在意,甚至直接用手挤破,这种方式并不完全可取,脂肪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皮肤现象,我们的面部皮肤尤其是眼睛周围的皮肤是非常敏感的,所以一定要科学处理。”
据了解,粟丘疹对健康没有影响,只是略影响外观,不需要做特殊处理。如果粟丘疹数目较多,影响到美容时,不要用手揉搓,建议局部消毒后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扎破后挑出白色颗粒,伤口局部外用抗生素乳膏涂抹2天即可。如是汗管瘤,则不建议自行处理,应去医院采取正规治疗,可采取激光、电离子等损伤性的方法,治疗1-3次,因眼周部位皮肤的特性决定了损伤修复比较快,一般不会留下疤痕。
相关新闻
- 2017-03-14庆阳合水全民参与为城乡环境“美容”
- 2015-05-22庆阳镇原:全民参与为城乡环境“美容”
- 2015-01-23庆阳宁县投资近27万元为县城绿化“美容”